汉阴文化—三沈故里

汉阴文化—三沈故里

ID:28423411

大小:5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0

汉阴文化—三沈故里_第1页
汉阴文化—三沈故里_第2页
汉阴文化—三沈故里_第3页
汉阴文化—三沈故里_第4页
汉阴文化—三沈故里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阴文化—三沈故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言:随看考古新发现、史学研究新进展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披露,我们对汉阴历史、汉阴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了解。这个认识和了解,还将延续下去。必竟汉阴在明代才开始修县志,明代之前的事必记录不清不全;明至民国所修的汉阴厅县志,由于受交通、通讯、传播等多种限制,也必不完备、不科学,谬误和矛盾之处在所难免。为了深爱生我养我的家乡,为建设富裕美丽的新汉阴出把力,并让更多的人了解汉阴,笔者近几年查阅了大量资料,潜心研究了汉阴的历史和文化,愿意奉献出来,以飧读者、网友,并望诸位见教。第一节文化沉积汉阴县古称安阳县、安康县,还曾在该县今汉阳镇江北设安康郡。它地处祖国腹地、南北

2、过渡带、陕南中部偏南,北枕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月河穿境而过,是安康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康市自然条件较好的县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6950年,文明史己近9000年。1980年和1986年,陕西省考古所两次在汉阴县汉阳镇汉江北岸冉家坝大面积考古挖掘,发现了大量石斧、石铲、石网坠、细绳纹夹砂白陶、细绳纹里黑外红陶片、细绳纹蛋壳陶片和5万平方米原始社会古村落遗址,文化层厚度达1—2米。所出土的陶片,陶质松脆,火候不高,器壁较薄,形器简单,明显带有“李家村文化”的特点,为探明陕南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前身,提供了新的资料。冉家坝古遗址的发现,说明远在原始社

3、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公元前7900—6950年,距今九千至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垦殖、狩猎、捕鱼,筑建家园,繁衍生息,显示了安康地区文明史的早期开拓者以勤劳的双手开拓汉水流域上游的伟大功绩,更说明了包括安康在内的汉水上游也是中华文明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据重庆巴史研究人员提供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川东地区(包括大巴山)在夏朝称‘巴方’,在商朝称‘巴奠(甸)’。巴奠向商纣王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的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候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

4、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流域,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他们“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春秋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战国初期迫于楚国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杨东晨先生1995年1月在《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研究报告《论夏商周三代陕南的族国及其文化》一文说,西周的巴子国就设在今汉阴县地。今汉阴县上七镇的城墙岭

5、,旧县志说它“其岭颇扼形胜,昔筑有城,今城基犹存”,很可能是巴子国城垣。民国在秦岭南麓的汉阴县双河口镇斑竹村毽子沟发现的悬棺,现在在汉阴南区巴山、汉江及月河流域岩壁仍可见的大量悬棺和岩穴葬遗迹,省考古所1986年在临近汉阴县漩涡镇的紫阳县白马石(该处古时属汉阴辖地)所发现的战国时期巴人墓和随葬品虎纹戈、柳叶剑,也都说明巴人在汉阴及陕南大地上确实长期生活过。秦汉以来,汉阴一直为秦、楚、蜀交通要塞。刘邦称王汉中建立西汉王朝后,就在今汉阴县汉阳镇江北岸设立了安阳县,辖今汉阴、石泉二县及紫阳、宁陕、佛坪、洋县、西乡部分地方,距今己有2200多年。安阳被称为“旧时的仓储

6、之所”,“川陕襟喉”。晋太康元年(280年),安阳县改称安康县,取“年丰岁乐,平安康泰”之意。南朝宋(420—479年)改安康县为安康郡,下设二县。传说唐代大诗人孟浩然40岁时(729年)曾游历旧安阳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诗《登安阳城楼》:“县城南面汉水流,江幛开成南雍州。才子乘风来聘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表明盛唐贞观之治时的该县经济文化繁荣,人们生活安定殷实,县城有相当规模,山美、水美、城美、人更美。唐至德二年(757年),安康县治因迁入汉水之南的社溪(今汉阳坪及石泉嘴),改名为汉阴县。南宋绍

7、兴二年(公元1132年)汉阴县治由社溪迁来现址新店,迄今也有870多年。从汉阴的历史沿革,我们便可窥见文明史之悠久,文化沉积之深厚。-页脚---第二节氏族文化群夷及巴人原本是汉阴的原住民,由于战争、灾害、瘟疫的影响,大批夷人灭失,巴人外迁。从秦代到北宋,先后有三次移民涌入陕南和汉阴。据说,巴人的一支又回迁到大巴山中。元末明初,迭经战乱,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汉阴人口又骤减,在朱元璋移民垦荒和屯田政策感召下,从明成化年开始,湖广皖赣晋秦川等地流民大批迁来汉阴,或军民屯垦入籍。但到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更使汉阴社会经济几乎陷入绝境,广袤的山地逐渐回归到原

8、始自然的荒芜中,县城仅剩百余间低矮的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