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

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

ID:28397128

大小:8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9

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_第1页
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_第2页
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_第3页
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_第4页
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楼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的日益繁荣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工程建设获得了长效发展,边坡开挖在我们日常生活已非常普遍。本文通过查阅黄楼沟地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资料和灾害现状及边坡灾害形成原因加以分析后提出相应治理方案,同时对治理方案提岀保障措施和效益分析。最后就边坡治理的提出相关事宜和建议,为今后此种类型工程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Abstract:Inrecentyears,duetotheincreasingprosperityofthenationaleconomyandtherapidprogressofscience

2、andtechnology,theprojectconstructionhasachievedIong-termdevelopment・Slopeexcavationisverycommoninourdailylife・ThispaperanalyzestheengineeringgeologicalenvironmentconditionanddisastersituationandthecausesofslopedisasterinHuanglugouarea,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treatmcnt

3、plan,andproposesthesafeguardmeasuresandbenefitanalysis.Finally,therelevantissuesandsuggestionsonslopetreatmentareputforwardforthefuture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thistypeofproject.关键词:边坡灾害;边坡治理设计;效益;方案探讨Keywords:slopedisaster;slopetreatmentdesign;bonefit;schemediscussion中图分类号

4、:U41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63-030引言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黄楼沟西距晋源区政府约llknu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姚村镇黄楼沟枣杜路(枣元头一杜里坪),地理坐标东经112°21f52.27",北纬37。41750.28〃。随着黄楼沟的清太徐抗日红色景区成为晋源区重点旅游区项目,该路段是黄楼沟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在持续的降雨下,极有可能发生崩塌地质灾害,严重威胁过往行人和车辆安全,现枣杜路黑石头梁段崩塌隐患点处上部常有落石滚落到道路上堵塞公路,且上方还会有石块滑落的可能,在持续的降雨下,该

5、地段极有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1-2],威胁过往行人和车辆安全。为确保人民牛命和财产安全,防止崩塌继续发展,保证道路的安全通行,必须对该处崩塌进行应急治理。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1工程地质条件晋源区姚村镇黄楼沟所处地貌类型为中低山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该村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沿姚村镇黄楼沟枣杜路两侧基岩陡坎分布。陡坎顶部海拔最高约1100m,底部最低约1040m,最大相对高差约60叽项目区位于上古生界二?B系地层内,新生界地层不规则散布于山顶地带以及沟谷Z中。据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分析,地层特征如下:二叠系(P)山西组(Pls):主要分布于

6、项目区东部,为一套陆相及过渡相含煤地层。由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灰白色细〜粗粒石英杂砂岩组成。砂岩分布于山体中部和顶部,各厚2mo1.2水文地质条件黄楼沟区域内无河流发育,仅有季节性排洪冲沟发育,冲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除雨季汇集冲沟洪水外,平时干涸无水,冲沟洪水由西北向东南排出,向东南方向汇入汾河。该地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其水性较好[3]。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顺坡体倾斜方向运移到支沟,再流入涧河,最后汇入汾河。2黄楼沟边坡设计1.1边坡灾害概况及形成原因黄楼沟崩塌平面投影东西平均长约96m

7、,南北厚度l-2m,崩塌体高度约60m,崩塌体总量约10000m3,该崩塌属小型崩塌(图1)。坡体下临道路。坡体砂岩与泥岩互层,砂岩突出,悬于泥岩之上,泥岩风化严重,岩体结构疏松,多处已脱离母体。灾害区边坡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并伴有滑坡发生[4],山体岩石由于受到雨水的冲刷或地震应力的驱动而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离母体向下滑落形成崩塌灾害。坡体自身由软硬相间的粉砂岩与砂岩组成,由于二者抗风化能力不同,粉砂岩的风化剥蚀速度远大于砂岩,因此,经过较长的地史时期,砂岩底部将形成凹腔,随着凹腔的不断增长,上部砂岩在失去支撑的情况下,将会坍塌,进而形成崩塌

8、地质灾害。人为因素包括在道路的修建过程中,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工程建设中对坡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挖,从而导致坡体应力的重新分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