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带转换梁的高层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带转换梁的高层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第33卷第1期2011年3月南昌大学(工科版)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Engineering&Technology)Vo1.33No.1Mar.201l文章编号:1006—0456(2011)01—0033—05带转换梁的高层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熊进刚,蔡官民,李艳(1.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2.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江西南昌330006)摘要:对按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一栋带转换梁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抗连续倒
2、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支承转换梁的角柱或边柱一旦失效,结构就会发生连续倒塌;支承转换梁的内柱失效时,由于梁的悬链线作用,结构未发生连续性破坏,但有多根梁进入了塑性状态,结构发生连续倒塌的可能性较大.针对上述3种情形,提出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提高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关键词:抗连续倒塌;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转换梁中图分类号:TU375.4;TU973.2文献标志码:AAnalysisonProgressiveCollapseResistanceofTallBuildingStructureswithTransfer
3、GirderXIONGJin—gang,CAIGuan—min,LIYan(1.School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2.InstituteofArchitecturalDesign&ResearchofJiangxiProvince.Nanchang330006,China)Abstract:Itisanalyzedinthispaperonprogressivecollapseresistanc
4、eabilityoftallbuildingstructureswithtransfergirdesthataredesignedaccrodingtothecurrentdesigncode.Theresultsshowthatoncethecorneroredgecolumnofsupportingtransfergirdesisfailed,thestructurewillcollapseinarow.Iftheinnercolumnofsupportingtransfergirdesisfailed,th
5、eriskofthestructurecollapseishigh.Aimattheaboveresults,differentstrategiesandmeansofimprovingprogressivecollapseresistanceabilityofthestructureareproposed.KeyWords:progressivecollapseresistance;tallbuildingstructure;flamestructure;transfergirder建筑结构因突发事件的作用,其
6、直接的局部破坏引起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结构的连锁破坏而造成的整个结构或大部分结构的倒塌现象被称为"连续倒塌".自1968年RonanPoint公寓发生倒塌以来,国外关于建筑物连续倒塌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J,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01年清华大学陆新征和江见鲸教授对世贸大厦飞机撞击后的倒塌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2003年张雷明,刘西拉教授对结构倒塌分析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了评述;2007年,王开强,李国强对美国建筑连续倒塌设计标准的现状做了分析,易伟建等[完成了一榀4跨3层的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的倒塌试验;
7、2008年,胡庆昌从结构体系,构件的受力性能等方面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房屋防连续倒塌的若干设计概念,江晓峰,陈以一9对结构连续倒塌控制与设计方法,结构鲁棒性能和冗余特性等问题做了评述;2010年,叶列平等..提出了我国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拉结强度设计方法和拆除构件设计法.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对抗连续倒塌问题涉及较少,在今后的工程设计规范中,采取适当的抗连续倒塌措施将成为一项基本的设计要求.避免建筑物在煤气爆炸,车辆撞击或汽车炸弹等突发事件下的连续倒塌正成为工程研究的关注点.现代高层建筑向着功能多样的综
8、合性方向发展,在同一座建筑中,沿房屋高度方向建筑功能要发生变化,上部楼层做旅馆,住宅,下部楼层做商店,餐收稿日期:2010—09—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68012)作者简介:熊进刚(1970一),男,教授,博士.引文格式:熊进刚,蔡官民,李艳.带转换梁的高层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J].南昌大学:工科版,2011,33(1):33—37.南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