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某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川西某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ID:28379969

大小:63.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川西某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_第1页
川西某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_第2页
川西某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_第3页
川西某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_第4页
资源描述:

《川西某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描述:依据研究区泥石流的地质背景、形成条件和功能区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危害性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拦挡坝、防护堤和导流堤”相结合防治措施的建议。  【摘 要】依据研究区泥石流的地质背景、形成条件和功能区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危害性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拦挡坝、防护堤和导流堤”相结合防治措施的建议。  0 引言  泥石流属于典型的次生地质灾害,受大地震或季节性强降雨的影响突然爆发,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本文所研究泥石流沟位于川西 理县境内,距离理县约32km,是一条老泥石流沟,于2008年5月和2011年7月

2、分别爆发了泥石流。目前,该泥石流仍处于发展期,在遭遇暴雨侵袭的情 况下,仍具有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对该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预防措施等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研究内经历过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扭动构造体系的热务沟旋卷构造。同时伴以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使之更加复杂化。主要构造包括薛城S型构造和马尔康北西向构造,且以褶皱占主导地位,多为倒转复背斜、倒转复向斜,断裂以压性、压扭性为主。  研究区位于龙门山地震带中段,据历史记载,地震时有发生,从1952年至今,共发生地震200余次。2008年5月12日汶

3、川县映秀8.0级 地震是研究区危害最严重的一次,造成两百余人的伤亡,居民房屋和道路、通讯、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地受损。本次地震中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1.2 地层岩性  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及古生界部分地层,次为燕山期至印支期的岩浆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变质岩为黄水河群,为区内出露最古老 地层,属海相、喷发相岩组; 志留系地层属浅海相,上下可分为五段岩组,主要分布于甘堡以东、杂古脑河南岸至雪隆包一线地区,岩层走向大致为北西-南东,岩层出露之处,多为山脉分水 岭;泥盆系地层属浅

4、海相,分上下两段岩组。岩性以厚层石英砂岩显著,多形成高山,展布于胆扎木沟东北,瓦斯寨后山梁子等地;石炭、二叠系地层出露不大,主 要为浅海沉积相;三叠系地层在区内出露最为广泛。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较广,侵入泥盆系及之前的古老地层中。第四系地层包括残留的冰 川(水)堆积物、冲洪积、坡残积和崩坡积物,以碎石土为主。  2 泥石流基本特征  2.1 形成条件  地形条件:流域为典型的高中山峡谷地貌,沟平面形态呈近似长方形,沟长3.5km,横向宽约2.8km,沟域面积15.8km2,沟尾山脊最 高海拔为4650m,沟口最低海拔高程2180

5、m。沟道总体纵坡较大,上陡下缓,下游与主沟交互处段纵坡110-150‰。弯道及坡面微型支沟发育,支沟 多呈树枝状分布,沟两岸岸坡坡度较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物源条件:沟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较丰富,且物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2500m以上高程段。物源类型主要包括崩塌堆积物、沟道堆积物。其 中崩塌类物源主要包括:(1)主要发育于花岗岩、砂质板岩岩体中,主要分布于沟域左右岸斜坡中下部,崩塌规模往往较大,其崩塌堆积体特征是堆积体均一性极 差,有的块度巨大,有的则较为细小,且堆积的块石坚硬,强度较大,部分可选作治理工程的优良建材;(2)

6、属土质崩滑,主要发育于冰水堆积基座阶地边缘及沟 道两侧斜坡坡脚地段,由于具有良好的临空条件,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崩滑破坏而形成。  水源条件:沟总体流向由东向西,汇水面积约15.8km2,沟谷切割较深,呈“V”字型沟谷,沟谷谷底狭窄,具有短时间内地表水汇聚的水流条件,水流湍急,对沟床冲刷破坏严重,对两侧岸坡的掏蚀能力强。据区域气象资料,研究区年最大降雨量为710mm,最大日降雨量56mm。  2.2 功能区特征  物源区:该沟泥石流物源主要集中在2500m以上高程段,物源区沟道长约3.2km,面积约12km2,该段沟床平均比降450‰。沟谷内地 质构造

7、复杂,褶皱断层发育,松散堆积体厚度相对较大,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特别是大地震后产生了大量崩塌、不稳定斜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 源。沟床纵比降相对较缓,沟床堆积物非常丰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沟道堆积物源。  流通区:位于2200~2500m高程段,沟道长约800m,宽约10~20m不等。沟道内主要以漂石土为主,厚度一般在10m以上。  堆积区:沟内纵向地形坡度较陡,没有明显的堆积区,泥石流大部分从沟口冲出进入主沟内,在主沟内形成堆积区,主沟内堆积区主要位于2200m高程段以下,沟道长约1.2km,面积约0.8km2,沟床顺直宽缓,

8、宽约50~150m不等,非常利于泥石流物质堆积。  3 危害性  3.1 具体危害  2011年7月4日-6日,研究区普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