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61279
大小:6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探讨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伍婉青1吴丽仪2余妙真3(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特诊门诊510120)(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510120)(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510120)【摘要】目的:探讨不育不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时采取的方式。方法:对临床中确诊为不孕不育患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并将测评数据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出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有关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分析对比后发现不孕不育症患者所表现出焦虑、抑郁、偏执。躯休化、精神病性状等指标均高于国内常模水平。结论:普遍的不孕不育患者在心理
2、上都存在着较大问题,必须釆取及时且有效的护理措施。【关键词】不孕不育;心理特点;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97-02不孕不育指的是夫妻同居一年以上,性生活正常且并未采取任何手段的避孕措施,却久不怀孕。近几年中,不孕不育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在我国就大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症,这对任何家庭来讲都是极为不幸的,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带来严重的影响,并根据世界卫牛组织预测,不孕不育极有可能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世界性第三大疾病。所以
3、不孕不育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严重者将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对此木文就针对此类患者的心理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1.资料和方法1.1一搬资料此次研究中选择出80例不育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9例,女性41例,年龄区间在23〜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25±2.6岁。职业分类:45例普通工人,12例农民,18例个体商户,5例自由职业者;教育程度:9例小学,21例中学,32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学历;男性中原发性不育症19例,继发性不育症20例。女性中原发性不孕症17
4、例,继发性不孕症24例;所有患者婚龄为2〜22岁,5〜10年居多。1.2测定方式选用成为构成我国常模标准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o根据Derogatis研究,各症状的效果系数为0.77〜0.9,这表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所检测出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真实性。并对SCL・90中90个项目进行划分,分成9个因子分,其中包括焦虑、抑郁、躯体化、敌对性、人际关系、恐怖、偏执、强迫症以及精神病性状。采用5级评分法,按1~5分,表示症状的严重程度。根据我国常模的评分标准,总体分数&洋;160分或者任何单一因子分&洋;2分时,视为阳
5、性,分数越高就说明患者此类症状越严重。[2]1.3方法对80例患者进行不记名和自愿形式的问卷调查,并通过此类方式对患者的心理情况作出评估。同时要在调查之前对患者说明此次调查目的,让患者依据评量表里列出的各类项目进行自我评价打分。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取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结果2.1SCL-90中阳性发生率较高的症状,阳性项目计算标准为单一项目中>2分,详细情况见表12.2不孕不育症患者的SCL・90结果和国内常模比较,在与国内常模进行SCL比较后发现本次80例研究者的焦虑、紧张、不安等症
6、状有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并通过此类比较得出结论,大多数不孕不育症患者都存在着心里问题,并有很多患者出现多因子同时异常。1.讨论3.1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来源。生育需要是不孕不育患者的主要心理压力来源,并且迫切想通过有个孩子来表明自身的生育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面,传宗接代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面临着“无后”这一问题上会给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相当的压力,并且患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会受到病情时间的长短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得到影响,而本次研究中农民职业的患者受到的传统思想压力最大,自身觉得亏欠配偶及家人,从而出现严垂的自卑心理;还有担心因
7、就诊影响工作的安排而加大自身心理压力。3.2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孕不育患者的心里特点主表现出明显的人际关系的敏感和抑郁、焦虑等症状,在于国内常模因子分进行比较下发现其具体数值P<0.05o并且有很多女性患者认为因其自身缺乏生育能力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或不算完整以及对自身性别产生自卑感,通常情况下不喜欢与人进行交流和探讨,此类情况长期发生就会使患者更加的焦躁不安,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3.3护理方法3.3.1护理人员应提高整体素质,增强使命感,护理过程中要结合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不仅有坚实的
8、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在就诊的整个过程要有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认识治疗的过程,指导他们正确配合检查,并口鼓励患者主动与人沟通释放自身心理压力[3],可以消除他们的焦虑感。充分体现特诊的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就诊过程和舒适的环境,在预约、挂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