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35099
大小:60.7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9
《格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ord格式整理版重庆大学市场营销课程论文学生姓名:XXX学号:XXX指导教师:李X波教授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二〇一五年一月范文范例学习指导word格式整理版格力空调市场营销策略XXX机自XXXX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国企业纷纷来到中国淘金。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充斥着许多外国品牌,而中国品牌不是以只能以低价销售赚取微薄的利润。然而中国的家电市场,尤其是空调市场却独树一帜,各种国产品牌如格力、美的、海尔等品牌是消费者首选的品牌。本文着重介绍格力空调的营销策略,分析了空调市场的宏观环境,及微
2、观环境。对格力空调进行了SWOT分析及STP战略分析、7P营销组合分析,总结出格力空调品牌成功的原因。关键词:营销环境SWOT分析STP战略分析7P营销组合。范文范例学习指导word格式整理版一格力空调市场营销环境分析1.1中国空调业发展概况中国空调业市场化步伐始于1978年,当年产量只有223台。当时空调主要是供应医院等特殊场所使用,没有进入家庭。空调器的发展初期由于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国消费水平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到1980年空调产量仅为1.32万台,1985年为12.28万台,直到1990年前后,空调器开始作为奢侈
3、品进入部分家庭。但当时空调产品多由外资品牌垄断,国内空调产量仅为24万台,生产厂家约为50家,生产规模均极小。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一批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如春兰、格力、科龙、海尔、美的、海信等纷纷抓住良好的市场机遇,转变观念,强化竞争实力,先后得到成长和壮大,逐渐占据了市场领导地位。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空调器由奢侈品开始向普通消费品转变,价格下降,市场容量迅速增长,众多没有实力的厂家也纷纷加入到生产大军,产量急速扩大。到2004年,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整合,全国仅剩下约150家空调生产厂家。资料显示,2013年前三家格力、
4、美的、海尔市占率合计近67%,内销份额更是高达77%。由空调区域和技术发展路径决定,外资品牌无法与内资龙头竞争。目前我国家用空调制造占全球空调制造85%以上。2013年,格力空调市占率为34.8%,其中内销份额高达44%;美的空调市占率24.1%,内销份额23%;海尔空调市占率为7.6%,海尔空调内销量份额9.5%。2014年行业格局整体保持稳定。根据数据统计,1-4月格力空调总销量市占率29.8%,其中,内销市场份额37.5%,稳居行业第一。美的经过两年多战略调整,效果初步显现,份额逐步回升。2013年公司新品“一晚一度
5、电”取得较好市场反响,引领空调销售恢复性增长。2014年1-4月,美的空调总销量市占率27.5%,其中内销市占率26.9%,提升0.9个百分点,稳固其在空调领域第二的地位。海尔在新一任管理层领导下,加强空调业务管理,同时发挥空冰洗渠道协同,空调份额持续增长。2013年1-4月,海尔空调总销量市占率8.6%,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内销市场份额10.4%,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出口方面,目前我国空调厂商出口多以代工为主。空调出口行业格局较内销分散。2014年1-4月,美的出口份额26.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居出口
6、份额第一。格力出口份额23.2%,同比降0.7个百分点。志高、海尔出口份额6.6%。1.2中国空调业发展的特点1.市场容量、产量增长较快范文范例学习指导word格式整理版在空调业发展的前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空调市场容量增长缓慢,企业产量很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空调市场普及率大幅提升,市场容量急剧扩大,空调产量也得到迅速扩张。空调市场增长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2.品牌优势越来越明显,一线品牌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随着行业的发展,一批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内部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的企业在激烈的竞
7、争中脱颖而出,例如格力、美的、海尔、海信、志高等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快速增长,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也比较高。据2004年中怡康调查数据显示,空调行业前5名的销量已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到2007年,更是接近60%的份额[5]。与此同时,空调业界也产生了所谓“一、二、三线”品牌之说法,即将品牌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产量大的企业如格力、美的、海尔称为一线品牌,将产量较小、市场份额较小、品牌影响力较小的企业称为三线品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称为二线品牌。3.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竞争激烈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正是由于
8、当时空调行业相对于其他家电行业来说,存在比较高的利润,引来了众多厂家的纷纷加入,导致了产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竞争的激烈甚至是残酷。竞争的结果是一方面使许多实力和管理方面较差的企业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营销成本增加,价格下降,利润下降[2]。在2004一2005年度,市场上甚至出现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