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

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

ID:28335022

大小:67.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_第1页
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_第2页
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_第3页
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_第4页
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刍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议高层住宅设计结构设计之局部框支设计【摘要】下文作者根据某工程案例,阐述了高层住宅局部框支结构设计。【关键词】高层建筑;框剪;结构;设计1工程实例某工程20层高层住宅主体结构总高63.8m,地下室2层,层高分别为3.5m、4.7m;地上1层为居民活动空间,层高5.2m;2〜13层为住宅,层高2.9m;以上至屋顶层高均为3.0mo12林、3林楼底部结构平面布置2结构设计中的计算和解析2.1转换体系的选取与计算框支转换层楼板在地震中受力变形较大,其在整体电算中的模型选取很重要。由于转换梁上部层数多,地震时楼板将传递相当大的地震力,其在平面内的变形是不可疏忽的。因此采用弹性

2、板或弹性膜的计算模型较为适宜。由于弹性板的平面外刚度在整体计算中已被计入,相当于考虑了板对梁的卸荷作用,会使梁的设计处于不安全。2.2嵌固端与转换层楼板板厚的确定本工程以±0.000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既保证上部结构的地震剪力通过地下室顶板传递到整个地下室结构,同时能够确保上部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变形是以地下室为参照原点。《抗规》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端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本工程地下室顶板厚度取200mm,同时,为了有效地将水平地震力传递给剪力墙,在应力集中的楼层,将楼板厚度加大,转换层楼板

3、取180mm,与其相邻的上一楼层板也适当加厚至150mm。2.3框支柱与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设计框支柱基本布置于上部剪力墙对齐的下方或就近范这样不仅能使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直接、明确,减少转换层楼板的内力,同时,上下抗侧力结构对齐,对于抵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改善转换板的复杂受力情况也是大有益处的(详见图1)。框支柱作为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构件,它的安全度直接决定了整栋建筑的抗震潜力,因而框支柱的延性和承载力成为设计的关键。框支柱应在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构造措施)进行加强与调整。调整框支柱总剪力不小于0.30,框支柱的抗震等级定为一级,为了增加其

4、延性,轴压比不超过0.4,其最小配箍特征值比一级增加0.02采用,框支层剪力墙轴压比控制在0.6以内,以保证剪力墙有足够的延性。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包括底部塑性铰范及其上部的一定范围,其目的是在此范围内采取加强边缘构件的纵筋及箍筋和墙体钢筋等必要的抗震加强措施,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高规》)第7.1.9条规定: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为了保证底部加强部位处剪力墙的平面外刚度和稳定性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以下简称《抗规》)及《高规》分别规定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取值。其中,考虑到高层建筑结构的重要性,《高规》对墙厚的取值更加严格。针对本工程结构的特点,按以下两条调整剪力墙的墙厚及配筋:(1)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厚度应按照《高规》7.2.2条规定取值。但对于本工程而言,由于底部层高较大,一般剪力墙墙厚bw取380,但对于电梯井处剪力墙布置较多,相对的轴力较小,其截面按照上述方法取值则显得的不是很经济合理。因此,针对本工程的具体设计,剪力墙截面厚度bw适当的减少到300,同时严格按照《高规》附录D要

6、求,按公式(1)计算墙体的稳定。(2)在保证上部住宅剪力墙强度及层间位移满足规范的前提要求下,尽量减少上部剪力墙数量,减薄厚度,加大转换层以下墙体厚度,增大下部刚度,以减小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差。2.4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确定工程实践中,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对结构本身来说是很不利的,为了加大底部大空间楼层的抗侧刚度,使上下刚度接近,《高规》规定:需要抗震设防时,转换层上下刚度比不应大于2,同时不应小于1。为了满足此要求,对底部的落地芯筒及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均予以加厚,落地芯筒周边墙体加厚至300mm(上部为250mm),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加厚至400mm(上部为250

7、mm),同时转换层以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定位C45(上部为C35),最终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均控制在1.4左右。由于高层结构中转换层的出现,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力的传递途径会有很大的改变。如何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是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高规》附录E分别规定了底部大空间层数不同,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其中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的计算综合考虑了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抗剪刚度和抗弯刚度,因此更能反映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沿高度方向刚度变化的实际情况。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