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

ID:28322423

大小:59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09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_第1页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_第2页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_第3页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_第4页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一、程朱理学1.背景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3.地位及影响歌诀记忆“二程”的思想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注]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格物致知明德

2、善,朱熹思想内外传。二、陆王心学1.形成背景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南宋)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①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②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史论共识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道教、佛教的传播而受到削弱。在唐代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兴起了理学,北宋“二程”及南宋朱熹更是“存天理、灭人欲”,使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陆王心学”的出现则标志着理学

3、走向了极端。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易混易错 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理学与心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侧重点不同,理学侧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心学侧重个人内心的反省。整体把握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史论共识1.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1.历史条件知识图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2.李贽的进步思想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表主要思想作用黄宗羲(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为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

4、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史论共识2.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特别强调 明清之际的进

5、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归纳总结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秦朝受打击,汉武帝正统立。宋明很讲“理”(理学),明清现生机。康氏(康有为)曾改造,陈氏(陈独秀)大力批。.---基准考点一 宋明理学主题一 理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1.历史原因(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家出现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

6、情况,到唐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2.社会因素(1)政治上:两宋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主题二 宋明理学的内容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

7、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信息解读] 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是研究宋明理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上面的两段史料反映了理学的主要主张。史料一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史料二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主题三 理学的发展视角1 理学发展的突出表现(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

8、”的核心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