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94061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外科护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科护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320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破伤风病人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的目的是()A.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B.中和游离毒素C.减少毒素产生D.使机体产生破伤风抗体2.各型休克的共同特点是()A.血压下降B.中心静脉压下降C.有效循环血量锐减D.尿量减少3.对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病人最常用的镇痛剂给药途径是()A.口服B.
2、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D.静脉滴注4.以下关于营养支持的原则叙述正确的是()A.优先选用肠外营养支持B.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小于2周者,应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营养液C.外科病人凡存在营养不良都是营养支持的对象D.肠外营养补充不足时可用肠内营养补充5.肺毛细血管楔压反映()A.左房平均压力B.右房平均压力C.右室平均压力D.肺动脉压力6.某病人双手烧伤,局部有水疱,基底红润,肿胀剧痛,估计烧伤深度为()A.Ⅰ度B.浅Ⅱ度C.浅Ⅱ度D.Ⅲ度7.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时,首先累及的器官为()A.肾脏B.肝脏C.肺D.心脏
3、8.为大面积烧伤病人补液时,调节补液量及补液速度的简单而有效的指标是()浙03203# 外科护理学(二)试题第5页(共5页)A.血压B.脉搏C.尿量D.肢端温度9.甲状腺手术一侧喉返神经损伤时,术后会发生()A.吞咽困难B.声音嘶哑C.声调降低D.饮水呛咳10.乳癌的好发部位是乳房的()A.内下象限B.内上象限C.乳晕区D.外上象限11.闭合性腹部损伤的首发症状为()A.腹痛B.腹胀C.呕吐D.休克12.胃大部切除术后最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A.出血B.吻合口瘘C.倾倒综合征D.吻合口梗阻13.高位小肠梗阻易
4、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为()A.水电解质失衡B.肠腔膨胀C.感染、中毒D.呼吸循环障碍14.急腹症病人诊断不明确时,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禁用泻药B.禁食C.灌肠D.防治休克15.早期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A.肝叶切除术B.肝移植术C.肝动脉栓塞化疗D.免疫治疗16.诊断结直肠癌最有效、可靠的方法是()A.大便隐血试验B.内镜检查C.直肠指检D.B超17.诊断门静脉高压症最有价值的表现是()A.脾肿大B.腹水C.食管、胃底静脉曲张D.肝功能异常18.不适合使用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的疾病是()浙0320
5、3# 外科护理学(二)试题第5页(共5页)A.慢性胆囊炎B.急性胆囊炎C.胆囊息肉D.单纯性胆囊结石19.以下关于急性胰腺炎病人血尿淀粉酶测定值叙述正确的是()A.血清淀粉酶升高晚于尿淀粉酶B.发病后12h内血清淀粉酶达高峰C.发病后12h内尿淀粉酶即升高D.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5d基本恢复正常20.通过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的治疗措施是()A.使用脱水药物B.脑脊液内、外引流术C.过度通气D.冬眠低温治疗21.某颅脑损伤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7分,该病人的意识状态为()A.意识清楚B.轻度意识障碍C.中度
6、意识障碍D.昏迷22.开放性气胸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和休克的原因是()A.出血B.伤侧肺萎缩C.呼吸困难D.纵隔扑动23.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中水封瓶液面至少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A.30cmB.40cmC.50cmD.60cm24.全肺切除术后禁食病人24小时补液量不宜超过()A.1000mlB.1500mlC.2000mlD.2500ml25.食管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A.血行转移B.向管壁外直接浸润C.沿食管壁上下扩散D.淋巴转移26.多饮水以预防尿路结石的机制是()A.使结石溶解B.冲洗尿路及稀释尿液C
7、.纠正尿液中晶体与胶体的紊乱D.增加尿中晶体聚合抑制物27.前列腺增生病人出现尿潴留,膀胱过度胀满,尿液自尿道口溢出,称为()A.压力性尿失禁B.充盈性尿失禁浙03203# 外科护理学(二)试题第5页(共5页)C.急迫性尿失禁D.神经源性尿失禁28.诊断膀胱癌最可靠的方法是()A.尿脱落细胞检查B.静脉肾盂造影C.B超D.膀胱镜检及活检29.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者,术后易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类型是()A.低氯性酸中毒B.低氯性碱中毒C.高氯性酸中毒D.高氯性碱中毒30.可明确诊断骨折的体征是()A.固定压痛B
8、.反常活动C.局部肿胀D.功能障碍31.截瘫病人足底放砂袋是为了防止()A.压疮B.下肢静脉血栓C.足下垂D.小腿伤口感染32.脊髓半横切损伤后病人损伤平面以下出现()A.同侧肢体运动、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温觉消失B.对侧肢体运动、深感觉消失,同侧肢体痛觉、温觉消失C.同侧肢体运动、温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深感觉消失D.对侧肢体运动、温觉消失,同侧肢体痛觉、深感觉消失33.T管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