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27744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关于美声唱法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美声唱法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美声唱法歌唱技术歌唱0的作品原创母语歌唱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其发声方法科学,声部区分严格,富于金属色彩和丰富的共鸣音质,以气声一致、音与音之间连接平滑匀净为特点,是意人利歌剧的主要表现形式。美声唱法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传入我国,经几代音乐人努力,现在己经成为我国声乐领域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所展现的广阔题材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其所特有的高雅格调和优雅之美,其穿透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产生的美学效果,都越来越被歌唱演员及广大听众所接受和喜爱。当然,它
2、对演唱者的嗓音条件、领悟能力、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挑战,也是非同寻常的。现在各种声乐大赛,从团体到个人,美声唱法的参赛选手,几乎清一色演唱外国作品,但歌手表现以及演唱水平却不尽如意。据冇关调查资料显示,观众收视率远低于民族、通俗以及原生态唱法。评委和观众一致呼吁:在美声唱法上,作为中国音乐人,应多多演唱一些观众喜爱的中国声乐作品。结合所发现的一些比赛暴露出的某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专业试做如下分析,并于老师进行探讨,通过老师给的一些指导,以期提高美声演唱水平,改变美声唱法的冃前现状。一、歌唱技术与歌
3、唱目的之关系毋庸置疑,上述现象以及当下美声唱法的处境是令人堪忧的。一方面,从事美声唱法的演员,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阳春白雪”这一艺术层面,单方面强调观众修养差、欣赏水平低;另一方面观众则认为,美声演唱者除了追求发声技巧之外,没有生活,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演唱者连声音也是装腔作势拿捏出来的。试想,连演唱者自己都不能被作品感动,又如何期望打动观众呢?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不仅是观众中没有几个人懂意大利语,即使演唱者中又有多少人懂意大利语?有多少人是在理解作品的基木前提下进入角色进而演绎作品?
4、说的尖锐一些,某些人所演唱的曲目,不过是“鹦鹉学舌”的副产品而己。学习美声唱法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技术的掌握是必须的。同时不可否认,技术确实是能否唱好歌曲的先?Q条件之一,也是比赛屮的重要评判标准,没有过硬的技术技巧,不可能完整地表达作品。但是,基本掌握了音准、节奏、气息、共鸣、位置等歌唱技术之后,却并不意味着注定能把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演绎到位。这是因力,歌唱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人享受声乐之美,它还同时要求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增进心灵沟通、传递人类最美好感情,而技术则只能是为感情服务的。因此,演唱者只
5、有通过白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观众,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另外,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被称之为二度创作的过程,这应该是每一个歌唱者终其一生所不懈追求的目标。相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是对作品的演绎或演唱都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知道,声乐是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即使如此,技术与艺术、形势与内涵、歌唱与目的之间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则必然缺一不可。在各类大型比赛中,与美声唱法形成强烈反差的,无疑是广受欢迎的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之所以被观众广泛认可并成为各类大赛的亮点,其根木原因就在于:一
6、是演员有生活底色,是带着生活赋予他们的真情实感来抒发对生活的感受,二是他们的一切演唱技术都是围绕着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产生,并非为了展示技术而单一追求技巧,加上这些演唱者毫无矫饰的纯朴本色,因此,本届大赛屮原生态唱法好评如潮就顺理成章了。这也是美声唱法的学习者与歌手有必要思考和应该学习的。二、为谁歌唱与母语歌唱问题各类大赛中,美声唱法的参赛选手,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外国声乐作品这一现象,同样发人深省。我们说,作为一名中国歌手,在民族文化环境屮熏陶成长,最熟悉民族风格的构成要素和屮国人的感情,而且,面对的观
7、众百分之九十几以上都是我们的汉语同胞,因此,为中国人演唱,这是声乐演唱者的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从,事实却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就演唱水平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大多数歌唱者没冇演唱外国歌剧的经历和经验,因此,不了解整部歌剧风格、历史背景乃至人物和故事情节等艺术要素,不明白自己所演唱的选段在整部歌剧中的作用,更不清楚剧中角色的经历、性格、思想感情等,甚至根木没有接触外语,纯属机械地模仿。尽管,这些歌手也在舞台上努力做出一番饱含激情、十分投入之状,但这只能使其舞台形象更趋干瘪、演唱更显苍0、空洞。试
8、想,本来就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再加上歌手如此苍白的表达,观众的感受可想而知了。我认为,美声唱法的歌手,不但不要小瞧了观众,而要心里装着观众,并且不要动辄搬出外国声乐作品以装点门面而故作高深状,多想想自己在为谁歌唱,多经受艺术实践磨练,多用自己的母语演唱一些中国声乐作品,或许会更容易找到感情的基石,更有益于个人声乐艺术事业上的成长和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