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96688
大小:62.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刍议节能减排工作中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的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议节能减排工作中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的对策【摘要】本文指出要重视在能源管理工作中能源计量标准化的实施,并阐述了建立新型管理模式应重视发挥计量数据在管理中的地位,提出节能减排工作中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的相关策略。【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计量管理;对策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在能源问题上“开源节流”已是刻不容缓的选择。为了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对能源的各方面数据进行精准的统计就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能源计量工作因此应运而生,但是作为新兴的事物,在管理过程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为此,问题立足现状,提出几点完善建议。1重视在能源管理工作中能源计量标准化的实
2、施只有将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实现好,才能最终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能源计量管理是目前大多数单位采取的方法,顾名思义,这种管理是以科学的计量方法为基础,并辅以其他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计量工具进行维修和检测、对能源计量装置的合理设置以及保证所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合格产品,以免在检测过程中出现误差。采用能源计量器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使最终的数据迗到国家标准,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各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节能事业的发展,对单位本身也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了确保在能源计量工作中有能够量化的标准,将计量工作标准化就显
3、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项工作室实现科学管理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它能为能源计量管理、检测提供技术依据。200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GB17167-2006,通过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检查,已使大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设立了能源计量管理职能部门,完善了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即涵盖以下内容:岗位职责、部门责任分工、人员培训、能耗定额管理、奖惩制度等考核机制。通过标准和机制的建立,企业树立了以加强节约型企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2建立新型管理模式__重视发挥计量数据在管理中的地位首先,单位领导要对计量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领导重视,并针对计量考核事宜制定相关制度,有利于最大程度的调动下属单
4、位开展节能工作的积极性。某单位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计量管理工作,把计量的完善与管理作为公司的基本建设工作之一,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公司计量管理建设的完善提供了保证。明确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公司明确了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模式,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建立了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包括能耗指标下迗、分解、落实制度,能耗指标考核奖惩制度,能耗指标承包制度等;做到了用能有指标,指标有考核,考核有奖惩,奖惩必兑现,所有指标考核均落实到一线班组。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体系及机构,公司建立了两级能源计量领导小组,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主管,各分厂分管;三级能源计量管理机
5、构,公司技术质量部、分厂和分厂科室,为能源计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节能减排工作中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的相关策略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含盖内容较多,必须坚持全员、全面、全方位的“三全”方针来开展能源计量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有四个:一是建立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二是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三是明确企业领导的职责;四是打造过硬的能源计量队伍。五是引进和应用新型节能技术。3.1能源计量组织机构建设合理设置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是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关键。企业的规模各有大小,集中度各不相同,管理层级也迥然有异。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
6、行业特点,合理构建能源计量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应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领导,从企业最高管理层级开始,垂直向下依序层层设置。3.2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立根据企业历年生产、经营数据和管理经验,重点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五个方面的制度。机构职责及各级岗位人员责任制度,计量器具的选型、采购、入库、流转、报废等管理制度,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处理、使用、保管及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3.3能源计量人才队伍建设能源计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化计量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工业企业一般都是当地能耗大户,来自地方政府的能耗
7、指标压力必须落实到企业内部精细化节能措施上来,因此,必须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型的计量仪表逐步替代能耗高、准确度低的传统仪器仪表,这对企业原有的知识技能不高的计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企业应通过大规模、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能源计量人才队伍。3.4新型节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工业企业的经营周期、设计建设水平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老企业建厂年代一般没有采用新型节能技术,而这类企业却占现有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较高。因此,笔者认为,引进和应用新技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