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86757
大小:17.7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浅析校本教研之同课同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浅析校本教研之同课同构 【关键词】校本教研;同课同构;定义;流程;意义;探索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070―01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这是校本教研的意义所在。校本教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课同构”就是其中之一,它给校本教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下面,笔者谈谈对同课同构的认识。 一
2、、“同课同构”之定义 所谓同课同构,通常是同一个教研组内的不同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设备、相同或相似的课件、甚至是相同的板书进行执教。听课者对不同教师在相同教学环节下的不同的引导语言、启发方式、激励手段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记录,课后根据记录进行审视和比较分析,总结出最佳的课堂教学调控机制,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新的班级或新学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使用。简而言之,同课同构就是共同的教案,由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素养进行教学,生成“同中有异”的课堂。 二、“同课同构”之流
3、程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同课同构”是在“同课异构”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的教学研讨。其流程如下: 步骤一:确定课题,进行“同课异构”。即让四位教师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后“同课异构”,实现自己的教
4、学设计。 步骤二:评价课堂,形成“同构”的教学设计。即教研组成员及专家聆听四位教师的异构课,讨论分析课文的教学处理,形成共同教案,推选一位教师与名师“同课同构”。 步骤三:“同课同构”,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实现。两位教师“同课同构”上课,名师也按相同教案上下水课;交流课堂观察情况,分析教学实现的方法;书记员整理教研过程记录,撰写教研案例;其他教师分别撰写课堂研究体会。 三、“同�n同构”之意义 如果说上公开课是“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询问,那么“同课同构”便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较量。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
5、,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1.“同课同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现能力。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就是属于每一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教学的艺术性,最终落脚在“教学的个性化”上。如何更好地“同构”,是一种冒险,更是对“惯性我”的挑战,但同时也
6、是一种突破,是一种自我个性的体现。同构不是一种刻意而为的形式,不能为了同构而同构,一节课中的创意,有些是可以预设的,而大多数的创意,是课堂的临时生成。不同的教师,驾驭和解读文本的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同课同构是从“同”中找出“异”,并以此为切入点关注学生和教师,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不同的领悟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教学理解、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通过共同的设计,共同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更好地把握了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发现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同课同构,使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共
7、同关注的问题更加关注,不仅进行理论层面的研讨与交流,更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与探索。所以,在“同”中求“异”,教师的教学实现能力能真正得到提高;反复的尝试,最终让同构的课堂“异”出精彩。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8、 2.“同课同构”可以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同课同构”的最好效果就在于课后反思。同课同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钻研、上课、听课、比较等环节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