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83239
大小:47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9
《《经济重心的南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复兴高级中学徐宁[教学目标]1.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概况、主要商品及其影响。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养成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考古领域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动态研
2、究进程,了解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过程,培养历史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引发民族自豪感。[重点与难点]重点:海上丝绸之路。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为本课重点。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从政治、经济、自然等多角度全面分析和理解,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故为本课难点。[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提问:我国现在的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地区。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千笔下汉
3、代的江南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古代我国的经济重心长期位于北方地区,而南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读罢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牧、宋代诗人林升的笔下,却是:材料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4、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材料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材料五:(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宋书》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经济重心的南移。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思考:为什么黄河流域失去了占据二千年之久的重心地位而让位给南方?材料一:从该表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信息?——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5、》西汉时,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唐代,南方人口逐步增加,北方人口逐步减少,但仍多于北方;北宋时,南方人口多于南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北方人口南移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的第一点。(1)北方战祸多且持久、频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则相对安定。提问:人口大量南移对南方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的第二点。(2)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3)南方统治者大多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比较重视经济发展。(4)南方少数民族与汉
6、族融合,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5)南宋军民坚持抵抗金军进一步南下,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6)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地和海外贸易)补充: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
7、。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交通运输及海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7)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的恶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咸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
8、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