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80902
大小:17.7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方法差异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方法差异探讨 摘要: 本文分析了GB/T3920―XX《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与ISO105-16:XX《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第X16部分:耐摩擦色牢度小面积》两者试验数据结果的差异,同时结合方法本身优缺点分析了其分别适用条件。 关键词:耐摩擦色牢度;小面积;测试方法 1引言 耐摩擦色牢度是纺织品质量检测中一个重要指标,指印染纺织品的颜色耐受
2、摩擦的坚牢程度,其目的是测定纺织品的颜色对摩擦的耐抗力及其对其他材料的沾色能力,并通过沾色色差评级来反映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质量的优劣。目前国内测试耐摩擦色牢度的方法主要是GB/T3920―XX《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该标准规定,当测试有多种颜色的纺织品时,宜注意取样的位置,如果颜色面积小且聚集在一起,可选用ISO105-X16中旋转式装置的试验仪进行试验;对于一些特殊样品如FZ/T73012―XX《文胸》标准规定摩擦色牢度只测试直向,此时侧翼宽度尺寸基本不满足常规摩擦的取样要求,能否参照使用ISO105-X16旋转式装置?两种方法测试结果是否
3、具有可比性或有明显规律?当发生质量仲裁时,质检机构应通过何种检测方法精准找出问题的根源?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2试验部分 试验设备和材料 试验设备:Y571F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机、M238E旋转式摩擦牢度仪。
4、 试验材料:贴衬织物;三级水;评定变色、沾色用灰色样卡;标准光源箱。 试验原理和方法 试验原理:将纺织试样分别与一块干摩擦布和一块湿摩擦布摩擦,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目视评定白色棉布沾色程度。 本次试验共选取18个有代表性的样品,为了排除印花织物中相应底色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本次样品均选择为净色样品。其中梭织样品9个,针织样品9个,分别采用GB/T3920―XX和ISO105-X16:XX进行测试,采用GB/T3920―XX测试时,梭织样品分别测试经、纬向,针织样品则只测试直向。同时,为确保评级目光一致性,采用相同检验员对两个方法测试结果进行同时评级
5、。试验条件见表1。 试验结果和分析 试验结果详见表2。 从表1两个标准的参数对比可以看出,此两种方法在试验仪器设备、测试次数上差异较大。首先,两者测试仪器不同,织物在垂直方向上所受压力不同,GB/T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
6、用和维护。3920―XX摩擦时所受的压力为N,而ISO-105-X16:XX摩擦头垂直压力为N,在摩擦头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压力不同,测试结果也会不同。同时两者的试验面积不同,前者是直线动程mm,而后者是与摩擦头同样大小的面积。其次,测试次数不同,方法1为往复循环摩擦10次,而方法2旋转循环摩擦20次。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次比对共选取18个有代表性的样品,干摩结果无差异的有14个,相差级的有3个,相差级的有1个,整体干摩结果较好;湿摩结果无差异的有5个,占比%,相差级的有10个,占比%,相差1级的有3个,占比%。从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测试方法结果有差异
7、的占比高达%,大部分采用方法2的测试结果要优于方法1,但也有两个数据显示方法2结果比方法1结果差。相差1级及以上的比例为%。 3总结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织物的摩擦色牢度取决于浮色的多少、染料分子量的大小、染料
8、与纤维的结合情况、染料渗透的均匀度及染料在织物表面的粒子因素等。方法1是一种能综合反映成品耐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