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65224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如何建好语文错题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建好语文错题本考完试,同学们最关心的是分数还是错题?结果90%的同学关心的是分数。事实也正如此,每次阅卷后发回试卷时,同学们看到高分就高兴,看到低分就赌气地把考卷往课桌里一塞,有的甚至把试卷揉成一团。更有甚者把试卷撕了。我认为这些做法绝非明智之举。许多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学生做过的练习时间超过一个学期乃至一年,则很少有人再去复习、巩固。但他做过的这些练习,其中不乏有许多相当有价值的习题,也不乏有相当多的类似的习题在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教师能指导学生,从屮找出一些有价值的典型习题,并将之收录在错题集屮,我看还是很有意义的
2、。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淸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高屮学生如何建语文错题集才能真正费时少、收益好呢?我认为冇以下几点:第一,应明确建立错题集的作用。每一次练习也好,考试也罢,老师评讲过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错误。可是,下一次考试仍然会重复昨天的故事。究其原由,考试中丢分主要是学生对要考试的知识点掌握不够,累计的漏洞超多的反映。所以,要想尽可能减少失误,必须找到补漏的灵丹妙药,而错题集正是我们事半功倍的绝佳助手。如你想通过错
3、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你就可以把原来的错误过程抄下来,再在错的地方加上简单的小注释。一方面便于集中查阅自己犯过的错误,另一方面便于翻看。把错题集中记录到一个本子上,看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同时翻看课木里面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显著。由于每一部分学习的好坏程度不一样,所犯的错误肯定不同,这一点在错题集上也会有所反映,记载下来的错误越多,说明对这一部分的掌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第二,怎样做错题集呢?首先,只是简单地抄下错题集是不够的,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分类整理。比如说,1.知识性的东西,比
4、如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知识点,尽量在自习课大声朗读,边读边抄,抄写时故意留出空白供以后填写,填写时尽量在草稿本上进行,凡是有错的用铅笔圈起来,第二天进行其他内容前先集屮精力解决圈出来的部分,如果解决了就把圈画小一点,连续几天都对了就把圈去掉,如果还是错的就把圈画大点,第三天继续解决。然后再保证一周、一月、半学期、一学期再进行清理。2.技能性的东西,比如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等等,则在老师评讲时,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
5、,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简单来说,就是:(1)为什么错了?分析原因;(2)应该怎样做?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及依据原理;(3)有无其它答题角度?哪种角度更好?对比归纳,思维求异;(4)能否变通一下?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如果还是不懂,则要在相应的答案旁边画上圈。3.作文,则在原文上做文章,改句式、变说法、用手法、借结构、添例子等等。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则要有意识的收集范文(包括资料上的、同学写的、老师写的和老师收集的)对应解决。这样,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
6、个错题都记。其次,记录正确的忠路方法。老师试卷评讲时,要注意老师对错题的分析讲解,该题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并在该错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路错误的原因及根源的分析。再者,要做必要的补充。对“错题集”中的错题,不是说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己经弥补好了。我们可能会学到新的知识点,对前面的知识(错题)进行了补充,这时我们就要立刻归入此类题型,也将前面的知识巩固,所以我们要对每一个错题了如指掌,在再次出现类似的知识点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并
7、作出解答。第三,错题集建立以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时间间隔自己决定,比如一周,也可以两周或一个月,或学完某部分内容等,尤其在考试之前更应该把错题集翻出来看看,将各种错?'的类型分类归纳,进行思维重组,重新认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复习时对完全弄懂的题划掉,还没有明白的题做上标记,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作为以后复习的重点对象。复习时不能浅尝辄止,而应以现有的知识、能力来重新审视它、掌握它、运用它,确实己经彻底掌握了,可以做个标记,在题号前或者题号上画“叉”或者画个“圆圈”,再看的时候可以略过这些做了标记的题冃,
8、避免耽误时间。长此以往可以进行二轮、三轮甚至多次的“筛选”,直至这些题目你完全掌握,以后考起试来你会感到进步明显,收获颇丰。(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514⑻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