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

ID:28163591

大小:62.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_第1页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_第2页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_第3页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_第4页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应体现“三性[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活动有效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紧扣目标,提高活动的目的性;贴近生活,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尊重学生,体现课程的主体性。[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三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在品德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紧扣目标,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活动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最低或平均要求,活动人涉及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应是在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评价具有指导

2、意义。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标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如果目的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就是再好的活动,也要忍痛割爱。只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活动,才能取的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二年级《我不怕》一课活动目标,是以现实活动中可能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探寻让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不怕”的快乐,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是“定向导入,走近胆怯”,教师自我介绍和学生交流自己上课时有些胆怯。慌乱的心

3、情以及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压力的做法,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然后让学生把自己课前填写的感到胆怯的事情的卡片呈现在投影仪上,进行互动交流,寻找胆怯,了解哪些是这个年龄的学生应该做,但是因为胆怯而没有做的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学目标,老师又设计了面对胆怯,愿意挑战这环节。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勇敢尝试,树立了信心,体验到成功的秘诀,在“尝试挑战”“我能行”这个活动中,老师抓住孩子们不敢独自睡觉这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一起出主意,寻找克服胆怯心理的方法,在这些指导性很强的活动中,老师自始至终围绕目标进行点拨,深入挖掘学生己有生活经验

4、,重视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知、感悟,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升共生活,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我不怕”,因为教学活动目的性强,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贴近生活,体现课程的生活性。活动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真实的道德感。如在执教《父母的疼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体会家庭亲情,激发他们的热爱、感激父母的情感,教师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活动:“每个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之间都会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感人故事,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挑选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事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再全班交流。”学生有的拿出了

5、照片,有的拿出了玩具等物品,各自讲述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他们的感情在交流中得到共鸣。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教师邀请了一些学生家长来到课堂,他们当中有位母亲因管教严格,使孩子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在课前“心里话”调查中,这名小男孩说:“妈妈不爱我,她不让我看电视,不让我去小店买东西吃,回家总是监督我”。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小男孩母亲进行现场采访,在采访中,这位母亲用质朴的语言真诚地讲述了她的事:她是下岗职工,收入不高,不能满足孩子每天买零食的愿望但她每天都给孩子准备牛奶,从没间断过,他反对孩子吃零食,一是因为小店的很多零食不够卫生

6、,吃了对身体不好;二是以为钱应该用在更有价值得地方,比如给孩子买书就从不心疼随着采访的深入,在场的许多家长都流出了眼泪,因为这位母亲说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而学生们也从中更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细微之处的真情,平凡之中的伟大,真实的生活情境,真诚的活动交流,才能让学生领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真实得一面。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儿童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在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构建优良的品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学生主体亲身感受体验

7、,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才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亲自感受到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课堂呼唤有效活动,教师应善于经营活动,用真实的活动不断丰富推进课堂教学,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时,讲台属于孩子的,交流属于孩子的,收获也是属于孩子的。参考文献1、田慧生、郁波主编《活动教学研宄》,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2、陈少娟、吴慧珠《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5期。3、潘洪建《活动教学界说》,《教育改革》1997年第4期。4、韩永平《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小学德育》2000年

8、第11期。5、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XX年6月版。6、刘莉《、》活动化教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