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51709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法华经》与禅宗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禅宗汲取《法华经》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典型的例子是慧能对法达的开示。法达禅师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礼拜六祖,自恃“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头不至地,露出傲慢之色,六祖遂示偈以指出其过:“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闻声,明心号菩萨。”法达听罢,顿时明白了自己“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的过失,遂向六祖谢罪,并请求六祖开示经中义理。六祖遂告诫他:“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
2、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六祖强调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见”,人人皆有修行成佛的可能。仅靠诵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六祖还指出,见性之后,不碍诵经,并作一偈: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己,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坛经·机缘品》法达听了,对禅宗顿悟直指的法门仍有疑惑,援引经文质疑说:“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度量,不能测于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
3、经说三车,羊车鹿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六祖指出,“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以思维分别之心求佛,则与之“转加悬远”;至于三车之说,更是权且设立的方便:“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你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法达既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4、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坛经·机缘品》六祖见偈,赞许说:“汝今后方可为‘念经僧’也!”法达从此领悟了《法华经》与禅宗的精髓,不再胶着于文句,同时“亦不辍诵经”。这段因缘发生在禅宗六祖与一度专修《法华经》的弟子之间,在禅林的影响尤大。“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提出了应当创造性地汲取法华精髓、在汲取精髓基础之上进行不立文字的通灵体证等重要命题。《法华经》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法达则得出“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的体悟,也是极富创意的见解。《法
5、华经》的话语体系庞大繁富,充满诗学象征,从中我们可以寻绎出与禅宗思想体系相对应的轨迹。禅宗的思想体系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本心论揭示本心的澄明,迷失论揭示本心迷失的缘由,开悟论揭示修行成佛的方法与途径,境界论揭示悟者生命的高华之境。《法华经》的诗学象征,深刻影响了禅宗思想。一、《法华经》与禅宗的本心论《法华经》中,“一大事”、“衣珠”等喻象,被禅宗用来作为本心论的表征。“一大事”、“衣珠”象征本心的澄明。《法华经·方便品》:“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开显人生之真实相。禅宗则
6、径以“一大事”象征人类精神纯真无染的状态,指出“此一大事,乃是先佛之根本,群生之性命,亘古亘今,未尝改移,在圣在凡,曾无增损”《续古》卷4《云盖本》。认为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了“一大事”,参《五灯》卷11《善昭》、卷19《宗泰》。并且明确地宣称宗师接引学人也是为了这“一大事”,“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亦不出见性成佛”,《圆悟录》卷1。参《汾阳录》上、《五灯》卷18《仲宣》、《续古》卷4《松源岳》。禅僧的参访行脚同样是为了这“一大事”《五灯》卷8《知默》。此“一大事”,既有超越言筌思维的质性,“此本自灵明。……不假修证,岂在思惟?”同
7、上卷19《日益》,又绝非是与此岸隔绝的彼岸世界,而是禅者活泼的日用。《五灯》卷5《大同》:“‘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和尚出世当为何事?’师曰∶‘尹司空请老僧开堂。’”将神圣的“一大事”置换为开堂说法之类的禅者日用,显示了禅宗对经文创造性的体证。“衣珠”是《法华经》七喻之一,《法华经》七喻,指《法华经》中七则最著名的譬喻:1火宅喻。2穷子喻。3药草喻。4化城喻。5衣珠喻。6髻珠喻。7医子喻。出《法华经·授记品》,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其人并不觉知,仍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衣中宝珠,衣食受用无极。经文以此喻二乘之人,昔
8、于大通佛所,曾植大乘之种,然为无明所覆,未能觉知,后由如来方便开示,乃得证大乘之果,利乐无穷。禅宗对“衣珠”进行创造性的阐释,用以象征人人本具的佛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