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ID:28129445

大小:4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08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_第1页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_第2页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_第3页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_第4页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内容摘要:“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后的又一新生问题,也成为了如何做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认为农民工权益保护与政府作为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文章首先提出了政府在前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过程中,强调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公正,导致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的问题;然后从“劳动权”和“市民权”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权利缺失;最后提出政府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这个大背景下应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关键词:农民工 劳动权 市民权 政府行为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

2、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1]其中“农民”表明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这种身份与职业的独特结合。不少学者认为“农民工”的概念并不恰当,并寻求农民工的替代概念,包括城市新移民、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产业工人、合同工[2]等。我们认为,在中国特定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户籍制度不仅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同时意味着两种不同身份的人享受的权利是不同的。在学术讨论中使用“农民工”这个概念,能够清晰地界定从农民中分化出来到城里打工的那一部分人员,他们能享受的仍然只是作为

3、“农民”的那部分权利。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仍然使用“农民工”这个概念。一、农民工问题与政府的关系近几年来,虽然农民工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农民工权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农民工生产与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也有学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自身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目前保护农民工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导致农民工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无论从制度还是政策层面来看,农民工权益保护都

4、与政府的角色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政府一直认为大量农民工进城会妨碍城市秩序、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在这种城市本位的观念主导下,政府对农民工采取的是以管治、限制、防范为主的政策,避免对城市造成大的冲击,很少意识到他们是我国社会中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一员,同样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譬如从政府对待流动人口的政策,从开始的“控制流动”到后来的“允许流动”,再到控制“盲目流动”,最后是“规范流动”,政府政策取向的演变对应着不同时期流动人口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生存境地。2003年,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

5、遣送办法》的废止为标志,政府逐步清理和取消了对待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多方面的限制。同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三峡工程途中亲自替农民工讨债的消息传出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清欠农民工工资的风暴。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公司将被处以相当于拖欠额25%的罚款,并将这些公司驱逐出当地建筑市场,因此当年工资拖欠款中的90%得到偿付。财政部也下发文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包括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借读费[3]等等。由此可以看出,20

6、03年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取得些许进步,是因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而且政府进行了积极的作为。其实,我们现有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已有不少,这些法律法规对农民工都是适用的,因为农民工也是劳动者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法律、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实践中造成农民工权益屡遭侵害。甚至一些政府的行政行为也在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比如制定地方政策、规范性文件对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和工种进行限制等等。因此,从简单的事实可知,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政府扮演的角色有直接的关系。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反省我国从清末

7、以来就面临着建设现代国家的压力,而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是工业化的国家,才能为政权提供支持。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政府长期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优先的战略取向,主要手段是强制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在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不等价交换”,从而把农业部门的利润转移到工业部门,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同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效率缺失成为当时最突出和最尖锐的问题,政府很自然地采取了效率优先的政策取向。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对发展的解读偏重于经济发展,对小康社会的解读偏重于经济小康,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

8、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唯GDP增长论已形成政府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隐含的价值导向就是追求效率,追求个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这是排斥公平的。”[4]对效率的追求取得了比对公平更高的合理性,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取得了比对社会均衡发展更高的合理性。由于在战略和政策上“两个优先”的价值取向,导致农业成为“短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