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21746
大小:62.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学==学会”教学思想主张以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和谐互动。遵循这一思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最高境界。其实我们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都有创造潜能,只是没有经过科学的训练,
2、无法使之完全释放出来。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1小时=60分”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进行了道具演示,创设环境让学生观察模拟钟面的变化情况。分男生、女生两组,分别观察时针和分针,看看两根针在老师操作全过程中,时针和分针各是如何走动的,然后分男,女生交换过来在观察一次,课堂上虽无人说话,但同学们思维都处于高度活动状态。教师操作结束后,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交流,同学们认识到两只针在走动是总是同时走同时停,时针走了一个数字是1小时
3、,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从而得出1小时=60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意识的创设具体、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兴趣,使其处于跃跃欲试的积极求知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二、注重“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杨振宁博士说:“中国的儿童不如美国和欧洲的儿童动手兴趣浓。主要原因是没有动手机会。”实际操作是把知识物化的过程,对掌握知识有一定的效果和实际作用。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时,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动手
4、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前,我专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如下图)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倒进空的圆柱形容器里,这样到了三次,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学生们从中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的3倍。而圆锥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因为圆柱体体积公式学生已经掌握V=SXh。所以学生很快就推导出圆锥体体积V=SXh+3。这一课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探索,亲自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和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动手体验,激发创造灵感。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求知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减、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锐角、直角不同形状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拼摆的理由,对不同的拼摆方法引起争论、共鸣,同学们最后归纳出同样的结论,这种凭借操作动手的设计使学生在拼摆、交流、争论、归纳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引导联想,培养学
6、生创造意识联想是创造的翅膀。从数学科角度上讲,也是从一个数学问题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式。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毕业总复习时,通过投影仪出示了“甲、乙两对人数比为3:2”,引导学生从这个命题出发联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讨论,通过联想,提出与这句话有关的新命题。如:“乙甲两队的人数比是2:3”;“甲队人数是乙对的3/2倍;“乙队人数是甲队的2/3”;“甲队人数占两队人数总和的3/5”;“乙队人数占两队人数总和的2/5”人数比乙队人数多1/2”;“乙队人数比甲队人数少1/3”:甲队人数比
7、乙队人数多两队人数总和的1/5”经常通过类似的联想训练,能够让学生注意梳理数学知识,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强化数学知识的特征,防止相似知识混淆,增强学生“免疫”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四、求异训练,发展创新能力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尤为突出。当表现活动成功时,越发激起表现的欲望。数学科是一门思维训练性较强的科目,数学课上老师应多设计一些活动的空间。从一道数学题出发,引导学会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的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
8、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教学“圆周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先用直观方法演示圆平分32份后对拼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两者间的联系。导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求证(如,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学生大胆用这种“圆”转“方”的转化思想,通过独立分析,操作,得出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