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07783
大小:1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混合动力技术本田PK丰田,本田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混合动力技术本田PK丰田,本田胜? 当一款混合动力雅阁能够用一箱油千里奔袭1500多公里的时候,你还会怀疑,这样的产品和技术,不会被市场接受和认可吗?这就是“技术控”本田在今年释放出来的强烈信号。 继混合动力的推动者丰田汽车之后,本田决心用强大的技术动力,推动混合动力在中国的普及,而技术上超越占据全球混合动力超过60%份额的丰田汽车,成为本田混合动力在中国前进的最佳推动力。 是什么技术让丰田汽车臣服? 今年9月,HondaFUNTECHYBRID“一箱油,Go!”城市间挑战赛在各大城市拉开帷幕。一箱油约6
2、0L,对于普通车型来说,一般的车主都知道一箱油的距离可以开多远,特别是采用了一台2.0L发动机。但混动版雅阁却开出了惊人的成绩,最高以平均百公里最低油耗3.83L行驶了1566公里,就相当于一箱油能从北京出发,横跨天津、内蒙,抵达银川,FUNTECHYBRID为此次挑战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是号称“混合动力之王”的丰田汽车,都难以企及的成就和能力。混动版雅阁的杰出表现和i-MMD混合动力系统的神奇魔力,让丰田汽车不得不俯首称臣。 虽然丰田是混合动力技术上乃至新能源技术的顶尖高手,并且对混动技术申请专利,但
3、技术控的本田却凭借i-MMD混合动力系统将混合动力技术做到了极致,无论是动力输出还是油耗等相关指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年广州车展上,FUNTEC技术区域展出了一台搭载FUNTECHYBRID技术的混动版雅阁车型,该车采用的i-MMD混动系统在动力性能、油耗、加速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究竟本田FUNTECHYBRID技术有何优势?和丰田的对比来看可能就会明白。丰田的混动系统是对油电混合的比例进行调整,而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则是在“电动驱动模式”、“混动驱动模式”和“发动机驱动模式”三种模式之间切换,能够根据行驶状
4、况自行切断或者恢复发动机和电机的连接。 i-MMD混合动力系统在正常行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驱动电机来提供驱动力,比如在市区行驶,几乎用不到发动机来直接驱动车辆,发动机只是间接提供电力,因而能够实现更低的油耗,使得搭载i-MMD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动版雅阁在综合工况下的油耗低至百公里4.6L。 因此,从技术的先进性上来看,本田的i-MMD系统的确略高一筹。事实上,在去年本田刚刚发布这套系统时,丰田也已经承认,本田拥有适用于不同车型的三套混合动力系统,而且能够让动力在电能传动和机械传动之间自如切换,这一阶段的确是本田
5、暂时领先。一位同行曾在试驾过混动版雅阁后认为,混动版雅阁能达到讴歌TLTYPE-S和雅阁3.5L的动力水平,而燃油效率则达到了第三代飞度的水平。 i-MMD混动系统由2.0L阿特金森循环双顶置凸轮轴(DOHC)汽油发动机与双电机、动力控制单元PCU及电压控制单元、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等组成,可通过三种模式的自动切换高效应对各种情况,节能减排优势突出,可同时实现世界最高水平的燃油经济性和顺畅性,且具有运动特色的行驶性能。 与此同时,本田除了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存在优势外,还强调了行驶品质和驾乘乐趣,这将对于这整个混合动力车
6、市场,乃至新能源车造成相当大的冲击,间接的提高所有车厂的水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田FUNTECHYBRID的意义堪比当年的VTEC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对当时的乘用车用汽油发动机所造成的影响。 Honda混合动力进化历史 很久以前,汽车的油耗和动力几乎就像鱼和熊掌一样,很难兼得。比如曾经的美系车和德系车,若要追求良好的动力和超控,就必须用大排量的动力系统,但这直接的后果就是用制造更多汽车尾气的代价来换得超强动力和操控感。 在污染日益严重、燃油紧缺的当今时代,环保节能技术已经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少车企十
7、分重视汽车的环保节能技术,着手降低汽车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大众汽车柴油发动机排放造假事件暴露之后,引发了全球对环保技术的大讨论。于是新能源动力技术越来越被车企重视,并加快了研发步伐,其中包括纯电动、混和动力车型。 提到混合动力车型,广大消费者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丰田,普锐斯、双擎等关键词几乎成了日系车混合动力车型的标签。但日系品牌中,除了丰田外,本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也有着相当有实力的技术积淀,然而本田的混动之路却很容易被忽略。 在1997年的J-VX概念车上,一套叫做IMA的混动系统第一次出现。1999年,J-
8、VX量产上市,名称变为Insight。从此开始,IMA的混动系统先后搭载到了思域、雅阁、CR-Z以及讴歌品牌车型上。 那么,IMA到底是什么技术原理呢?它属于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是主要的动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