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

ID:28103190

大小:2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_第1页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_第2页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_第3页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_第4页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只有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桎梏,才能真正地达到澄明之境。而马克思与尼采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可以说,海德格尔是深谙马克思哲学的。如果比较性地阅读《存在与时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透过海德格尔哲学中富于特色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哲学运思中,其理论的内在结构,竟有许多与马克思哲学的相似之处。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国外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才有把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如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而在国内,不仅在哲学史研究中,海德

2、格尔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其文本依据主要就是《存在与时间》与《形态》,而“此在”与“现实的个人”分别是这两个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比较这两个概念,进而分析这两个文本,深入剖析两者哲学的内在异同性,对于研究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澄清哲学研究中的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正是立足于此,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一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探索中,存在的意义被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理论前提,究竟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却并未得到真正的思考。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存在的意义,使

3、这一被遮蔽的境域开启出来,达到澄明之境。而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便成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的前提。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此在”的分析,就像康德认为,对认识可能性的分析是达到哲学形而上学的前提性条件一样,海德格尔也认为,对“此在”的分析,才能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清理出一条可能的道路。尽管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在谈论人,但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即人并不是孤零零地存在在那里,成为对象性的存在,而是人寓于世界之中,人正是在寓于世界中生活

4、的同时,领悟着存在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前理论性的整体领悟中,使人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因此,对于存在的意义问题,并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将之作为主体的对象,进行逻辑上的演绎,而是要通过“此在”的解释学才能真正获得。这样,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视域中,并不是像传统哲学那样,通过主客体的对置,对客体进行孤立的解剖,而是把“此在”即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同时理解为哲学的初始地平。“此在”领悟着存在的意义,生活于世界之中,而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追问,又只有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才能实现,正是在这一解释学的循环中,达到存在意义问题的澄明之境。“此在”又如何

5、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以达到对存在意义的本真领悟呢?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通过使用工具(用具),在对世界的烦忙活动中,使世界显现出来。而对用具的使用又是以“指引”与“筹划”为先行的,这种“指引”与“筹划”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理论上把握,其本身就是烦忙活动中的领悟。因此,每个工具的使用并不是孤零零的,而是本身便寓于“此在”与世界的整体性境域中,通俗地说,人是在劳动中使世界显现出来,并在劳动显现世界的同时,具有着对世界的领悟。在这种领悟活动中,“世内上手的东西——向某种东西开放:那种东西的先行开展不是别的,恰是对世界之领会。而此在

6、作为存在者总已经在对这个世界有所作为中。”(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6页。)对世界的领会、对世界的有所作为,绽现出世界本身的因缘整体性,而且在领会世界整体的联络之际,“此在”出于某种“能存在”而把自己指引到了某种“为了作”身上。这种“为了作”就表明,“此在已经出自某种‘为何之故’把自己指引到一种因缘的‘何所缘’身上:这就是说,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总已经让存在者作为上到手头的东西来照面。此在以自我指引的样式先行领会自身;而此在在其中领会自身的‘何所在’就是先行让存在者向之照面的‘何所向’。作为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

7、‘何所向’,自我指引着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现象。而此在向之指引自身的‘何所向’的结构,也就是构成世界之为世界的东西。”(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6页。)“此在”通过烦忙活动,使自身同世界作为因缘整体性绽现出来,但这是与“此在”在世共为一体的。因此对“此在”的分析,就必须要把“此在日常生活的更广泛的现象领域收入眼帘”(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即与共在进行同时分析。在对“此在”的日常生活的分析中,海德格尔的思考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对“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的分析;一是对“此在”本真生存

8、意义的透视。正因为“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此在”通过烦忙活动揭示世界的意义时,便不能不受之影响,使世界成为主体的生存工具,反而忘却了存在的意义。要实现生活态度的逆转,就要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