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doc

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doc

ID:28098935

大小:3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doc_第1页
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doc_第2页
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doc_第3页
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智能音箱火遍国外,却难以撬开中国市场  相对比中国来说,选择智能家居的切入口,各大科技巨头更加看重智能音箱的发展潜力,随着智能音箱产品越来越火,性能发展越来越完善,逐渐进入美国的居民家中,据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和爱迪生研究公司发布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六分之一的美国人拥有智能音箱产品,这个数字比2017年1月时增加了128%。    看着国外智能音箱宣传片里的各种高大上,“Hi,Echo”、“Hi,Google”、“Hi,Siri”,音乐、闹钟、相框、家庭管家、视频通话、助眠神器……智能音箱进入家庭之后

2、,在增加便利性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日常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俗点说是将生活提升了一个档次。    报告显示,大约有3900万美国人已经成为了智能音箱产品的受益者,其中亚马逊Echo目前处于领先的地位,用户大约占比11%,相较之下,GoogleHome类产品的用户数比例大约为4%。研究显示,64%的用户最看重智能家居控制功能,自己之所以购买此类产品,主要就是希望用它们来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设备。还有66%的用户表示希望用智能音箱实现信息和娱乐的功能。30%的智能音箱用户表示,有了新产品之后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有

3、44%的用户表示,自己已经同时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功能。  市场分析公司CANalys发布一份智能音箱报告预测,指出2017年全球智能音箱销量突破3000万台,它进一步预测,到2018年底智能音箱全球出货量将达到5630万台,并称2018年将是智能音箱普及的“决定性年份”。  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科技巨头仿佛都“不感兴趣”,英文操作界面,中文语义难解,国内网络限制,难以撬开中国用户巨大的市场。  在经过各种遥控器、控制面板之后,中国的科技企业经历了手机控制热时期,在发现无非是将遥控器放在手机控制之后

4、转而向国外科技大腕学习,国内科技公司对于智能音箱的开发和研究稍晚于国外,现状是一方面随着小米、百度、京东、阿里、腾讯相继发布旗下智能音箱产品,市场对于智能音箱的兴趣保持着火热;另一方面反观用户,却是冷淡不少,据科大讯飞年报显示,京东和科大讯飞合作的叮咚音箱2016年的整体销量才10万台,对比中国家庭用户的数量,简直九牛一毛。  当然这和国情有很大关系,居住环境的不同,语音语义的复杂度不同,听歌习惯的不同,将一个国外的东西生搬硬造服务国内家庭使用,太容易水土不服。虽然海尔、美的、创维等一批国内知名家电品牌一直

5、在宣称打造品牌旗下统一生态链,而对于同一用户而言,购买了不同品牌的家居产品,最后在各个厂家的生态链中依旧是互不相通、互不相连。目前国内的智能音箱也多为品牌独立生态链,京东的、阿里的、腾讯的、小米的……音箱提供的内容也无非围绕自己品牌生态圈进行拓展,这对于智能音箱本着链接用户衣食住行的各方各面的初衷是相悖的,也是智能音箱难以大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乎网友对国内知名智能音箱测评  虽然市场不好做,依旧有成批大小科技企业前仆后继的“入了坑”。在2018CES上,百度、阿里、京东等企业针对智能音箱都有新的技术

6、和产品面市,面前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产品多不下百,市场超饱和了。当然在产品同质化的当下,也有不少企业在为自己产品添加附加功能,如添加屏幕、监控、视频聊天等功能,但什么是真正的痛点,还不清晰。  作为音箱最重要功能,语音的交互一直是决胜市场的最大因素,随着AI技术的发展,国内语音识别龙头企业在识别率上的不断提升,但就语义识别和交互性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不少用户就产品的语义理解上进行吐槽。  综合各方面因素,恐怕智能音箱又会步了智能家居的后尘,要想短时间火爆起来难,需要长时间的产品雕琢和市场磨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