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85721
大小:61.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基于b-s模式多层架构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设计和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B/S模式多层架构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设计和实现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建设意义,结合现阶段《c#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目标,该平台采用B/S模式多层软件体系架构来构建系统,采用ESF解决方案框架和工具包进行开发,课程资源平台能全面支持教学的各环节,实现教学资源集成、共享和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学习效果,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关键词:B/S模式;多层架构;网络化平台;ESF解决方案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800-041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建设
2、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基于互联网进行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化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管理,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也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材、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大大提升了“教与学”效果。湖南省是教育大省,有高职专科院校71所,其中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的有58所学校,针对《CT程序设计》课程的资源做了调查,各学院都在组建课程资源,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建设过程缺少企业参与。因此校校、校企协同合作,集中并优化
3、教学资源,开发一个全省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丰富知识获取渠道,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成为必要。2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建设目标2.1实现湖南省优质教学资源集成、共享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立一个全省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院校课程组教师、合作企业技术骨干通过该平台管理《C#程序设计》课程资源,平台对外开放,为同类院校课程资源建设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2.2平台扩展性强、灵活性高、可靠性好首先,本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使用范围广、数量大、同一时刻网站数据流量大,需要该平台能立刻提供有效服务、持续稳定运行、保障用户正常使用。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网络化平
4、台建设时,平台必须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升级维护简单、易扩展等特性。其次,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建设时必须满足企业、教师、学生各方面功能要求,同时做到及时发布信息,查看浏览信息方便等要求。因此,又要求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应具有高灵活性。最后,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要采用快速原型开发方法和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快速实现平台原型系统,缩减开发流程,采用高效的技术框架减少重复性代码的编写,以最低代价设计与开发一套性能优良、安全稳定的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3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架构设计多层软件体系架构中各层的职责如下:用户接口层是系统的界面部分,为用户与系统之间提供交互,这层当中
5、的逻辑代码,仅仅和界面元素有关系;web服务层为部署在不同平台(如Linux平台、Unix平台、Windows平台)上的Web服务之间、应用程序之间、以及应用程序和web服务之间实现无障碍的通信;业务逻辑层在系统中处于核心作用,他是对数据业务逻辑进行处理,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数据访问接口层作为数据持久模块的调用者,由抽象接口来访问下层模块,数据持久模块和对象关系映射(ORM)组件根据系统需求变化而改变;数据持久层负责向上一层屏蔽异构数据库的不同特性,向下层调用不同数据访问模块,实现对数据的持久化操作;数据访问实现层则负责实现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增、删、改、查
6、等操作。4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系统设计4.1系统框架系统分为网站后台管理和网站前台展示两个部分,共21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6总结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开发过程按照软件工程原理各阶段进行设计开发,系统架构采用多层架构,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灵活性以及数据访问的通用性,采用企业成熟的ESF解决方案,快速开发系统原型,节省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的建成丰富了课程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学活动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使互联网技术得以成分发挥,真正做到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共享,一次建设,多方受益。参考文献:[1]吕冠艳,李奋华.基于B/S的课程
7、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12):115-118.[2]李福兴,王建,经贵宝,等.省级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57-61.[3]彭馨仪,王璐,王国春,等.Java程序设计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7).[4]何丽,王康生.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前台模块化自主设计[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57-6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