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78760
大小:10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8
《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合法性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合法性研究在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实行“双轨制”: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判断医方的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过错鉴定,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医疗行为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双轨制的实行,为当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个人意愿提供了选择余地。但“双轨制”也暴露出其弊端,选择不同的鉴定模式,鉴定结果会不一样,当事人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会选择对自己明显有利的鉴定模式,而故意规避另一种。特别是由医学会鉴定为医疗事故后,获得的赔偿额反而没有非医疗事故纠纷多。这导致人们对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产生诸多质疑。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具有其合法性基础
2、。一方面,法律规定较为明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事故以外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因此,也可将医学会从医疗损害鉴定看成司法鉴定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医学会有分科明确的专家库,与法医司法
3、鉴定人过于依赖临时聘请的临床专家不同,医学会鉴定从技术上看,更专业、更科学。因此,医学会从事医疗损害鉴定具有程序及实体上的合法性依据,本文讨论的重心在于如何解决医学会鉴定运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促使医学会鉴定制度的合法运行。一、合法性的现状:我国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过程中,暴露出了较多弊端,回避制度落实不力、集体鉴定相互推诿、质证程序欠缺完善、多次鉴定重复浪费等。深入分析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助于促进医疗损害鉴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一)我国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存在的问题1.回避制度落实不力根据《条例》的规定,医学会负责建立专家库,由医患双方共
4、同在场,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医患双方对鉴定小组成员的姓名、职称、专业、工作单位享有知情权,如果认为鉴定小组成员对鉴定结果的公正性有影响,可以提出回避请求。这种规定,看似公平,其实不然。患方无法通过这么简略的个人信息,就作出判断。而医方,常常与医学会专家通过学术交流、工作合作等形式,有初步了解。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方往往没有维权意识,没有提出回避申请,无形中,鉴定结论偏向了医方。2.集体鉴定相互推诿《条例》第25条规定:专家鉴定组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行合议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33条第(5)项规定: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
5、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从以上法规可以看出,医学会实行集体鉴定制,由全体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负责。实行这种鉴定制,淡化了鉴定专家个人的责任,一旦出现问题,专家们可以明哲保身,相互推诿。最终,要么没有专家承担责任,要么所有专家共同承担风险,前者没有给维权的医患双方合理的解释,后者挫伤了部分鉴定专家的积极性。3.质证程序欠缺完善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59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鉴定人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从该项规定可以看出,鉴定人并非必须参加法庭质证,其可以出具书面文件,
6、代替亲自出庭参加诉讼。这种情况违背了直接审理原则和直接言辞原则。鉴定人不必出庭接受法庭的审问,欠缺了监督和质询,出具的书面答复的证明力也大打折扣。4.多次鉴定重复浪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争议的再次鉴定工作。对于首次鉴定结论,当事人如果有异议,可以申请再次鉴定。如果对鉴定结论有部分不明确的地方,还可以申请补充鉴定。以上规定导致当事人一旦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就会申请再次鉴定或者补充鉴定,容易形成案件久拖不决,浪费了大量的诉
7、讼资源。(二)我国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鉴定机制不够透明鉴定机制的透明度,关系到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关系到鉴定结果在双方当事人中的公信力。从鉴定小组成员产生到鉴定结论的公布,患方往往没有主动权,医方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对鉴定流程很熟悉,甚至与其中的鉴定小组成员都有过交流。相比之下,患方对鉴定小组成员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个别信息,只能坐等结果出来。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鉴定机制不透明的根源,患方当事人对鉴定的知情同意权失去了保障,监督不力。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