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68717
大小:58.2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7
《民族文化资本化理论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族文化资本化理论阐释摘要:《文化经济学》第十一章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质与意义,首先阐释民族文化资本化论题的问题意识与核心观念;然后深入剖析民族文化资本化社会含义涉及的三层面论题:问题提出的社会基础、边缘民族共同体如何参与主流及其相关文化制度的融合与创新;最后,阐释民族文化资本化论题的一般意义。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本化;社会含义;一般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化经济领域“独家言”(陈庆德语)的《文化经济学》,2007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其知识体系的创新建构与
2、全面阐释,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与理论阐释的特别深度,引起学界持久的阅读兴趣。读者普遍觉得这部26万字的学科专著,以解读马克思经济哲学原理为理论思维的既定目标,一方面注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推进、当下迫切需要的理论建设,为学术界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又因为学术目标的超常追求,相关的理论阐释比较难懂晦涩,影响这部优秀学术著作的社科普及前景。笔者不揣浅陋,尝试立足于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导读《文化经济学》某些重要章节的论证过程,使其论题的主要观点、理论框架与核心论据得以彰显。本文是该书第十一章《民族文化
3、资本化的实质与意义》导读的尝试,误读所在,欢迎指正。一、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与核心观念民族文化资本化问题的提出,其学理依据似乎存在悖论:“要求资本的一般性和全球性屈从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地方性,资本不复成其为资本;要求民族文化向一般性或普遍性层面的提升,将导致民族文化特殊性与地方性特征乃至自身的完全消失(P179)参考人类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历史,可以寻求到的合理解释,一言以蔽之:货币和资本与民族文化的关联性产生于特殊性。因为并非每一货币都是资本,资本其实是货币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货币具体转化为资本,就
4、必须满足某种特殊条件。“货币和资本的制度性存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幻想般的力量”,能够“决定和调度”整个社会生活,把社会“整合为一个统一体”。但这是与其特定时空“社会的传承因素紧密相关的”,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性的表达,货币和资本所以也具有种种现实存在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换言之,民族文化资本化正是货币和资本民族性、地方性问题的实际存在,从而成为文化经济学学科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论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似的学术想像,而是“对现实社会重要结构转变的回应”由资本主导的政治经济系统与复杂的符
5、号交换系统之间,构成现代社会“根本性断裂”的基本特征:“19世纪资本控制的焦点是生产、劳动或工人,而把对消费的控制基本上留给了个体在20世纪,社会控制的中心已转向消费和消费者,后者不再被允许自行决定消费还是不消费,消费多少或消费什么。这种由‘消费’控制整个生活境地的核心在于,‘把各种资料视为全部消费符号的部分领域’,‘文化’成为了商业社会中心的关键构成。”这是与工业革命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结构转变”。当资本确保人们对消费社会的参与后,“通过消费行为和消费手段”,完成了对符号的“结构性控制”,即法国理论
6、家让•波德里亚所说的,商业社会消费文化所生成的“控制与权力结构”,表面精巧而本质专制而强悍(P180)。这样,当下“社会对符号的结构性控制”这一基本事实,使民族文化的资本化成为“必然和必须”。(P182)二、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社会含义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社会含义,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的基本问题。这个论题首先提示我们一切属于历史的“事实性”:社会构成“首先是社会关于它自身的观念”,摆脱一切历史成见只能是一种“幻想”。可以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点”上,看到现实生活的主要特征,即“经济支配了社会”,资本原则,成为预
7、设在我们认识之上的“总体性观念”。(P182)这个资本概念内涵的“泛化”,既向社会提出“依资本原则行事的要求,也开启了其他各种存在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经济把各种各样的事情建构成一种利益,而且是一种现实可行的利益;当其表现为一种‘投入’时,就有了获取利益回报的权利。”并创造出社会资本(莱迗•贾德森•哈尼范)、人力资本(舒尔茨)、文化资本(皮埃尔•布厄迪)等“知识经济”概念,民族文化资本化如此成为可能。(P183)现代社会的特征“以商品来塑造”。商品的“物质功能”满足生存性需求,商品的“文化功能”关
8、乎意义与价值观,这种文化诉求“赋予了商品某种意义,也就同时使商品的物质存在成为文化的存在”商品形态的经济体制”生产着商品,“商品的意识形态性”得到体现:“商品就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民族文化资本化第一个层面的论题,“直指作为‘边缘’的不同民族,参与当代主流社会和经济的必要性和条件。”正是“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为民族认同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如波德里亚指出的: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主流文化、边缘文化相互吸收的“双向性潮流”。(P184)由此而推动民族性的加强,成为全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