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

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

ID:28023195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7

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_第1页
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_第2页
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_第3页
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_第4页
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试材,分别设置三个种植密度、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穗粒数、千粒重相应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升高;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千粒重则相应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降低。在延迟播期和增加密度的最终影响下籽粒产量显著提高。两个品种的籽粒含氮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

2、增加,结果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因此,通过适当延迟播期和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和山农15兼顾高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种植密度(基本苗)分别为405.0、517.5万株/hm2。关键词:冬小麦;播期延迟;种植密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中图分类号:S512.104.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9—0065-05小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改进栽培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1]。小麦产量不但受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影响

3、,播期和播量与其也有密切联系[2,3]。施用氮肥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不合理施用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壤酸化、环境污染、氮素利用效率降低等[4〜6]。近年经常出现暖冬,按以前的适宜播期播种小麦冬前旺长,受冻减产。应对气候变化,相应调整播期、播量成为当前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必要措施[7]。播期和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具有调节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最终产量[8]。小麦生产上,采取比传统播期延后5d左右播种,再结合相应播量,可以避免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从而保证产量[7]。以往该方面研究多集中于播期和播量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9〜12],鲜有其对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报道。因此

4、,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播期和播量处理,研究其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寻求适宜的播期与播量以达到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东经117°9',北纬36°9")进行,前茬作物为玉米。该地区年均气温13°C,彡10°C年均积温4213°C,年日照时数为2627h,年无霜期195d;本年度小麦整个生育期降水量为197.9腿。供试土壤为棕壤土,播种前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12.42g/kg,全氮1.23g/kg,碱解氮114.82mg/kg,速效磷33.92mg/kg,速效钾86.67mg/kg。1

5、.2试验设计本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两个品种为大穗型泰农18(T18)和中穗型山农15(S15),裂区为两个播期2011年10月9日(D1)、2011年10月14日(D2)。裂区内根据主茎成穗占适宜成穗数的1/4、2/4、3/4设置三个密度,T18基本苗:135.0(T1)、270.0(T2)、405.0(T3)万株/hm2;S15基本苗:172.5(S1)、345.0(S2)、517.5(S3)万株/hm2。小区面积45m2(30mX1.5m),重复3次。前茬玉米秸秆粉碎后于播种前翻压还田。氮肥为尿素(含N46%),施N量240kg/hm2,分别于播前和拔节期按1:1施用;磷肥用过磷酸钙(含

6、P20512%),P205用量120kg/hm2;钾肥用氯化钾(含K2060%),K2O用量120kg/hm2;磷钾肥做基肥一次施入。基施尿素于播种前均匀撒施于各小区后耕翻,拔节期开沟施肥,其余管理措施同高产田。早晚播期分别于2012年6月6日、2012年6月8日收获。1.3测定项目及方法1.3.1籽粒产量的测定每小区收获3m2,重复3次,晒干后计产并进行室内考种。1.3.2植株氮含量的测定开花期各处理选开花时间、穗型、茎高相近的50个单茎挂牌标记。成熟后每处理收取30个单茎,按叶、茎鞘、穗轴(含颖壳)、籽粒分样,105°C下杀青30min,80°C烘干至恒重,称取干重,后用微型植株粉粹机(F

7、Z102型)粉碎,测定各器官的全氮含量。用浓硫酸和催化剂(CuS04•5H2O:K2S04=l:5)消煮,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KJeltecTM8200)。1.4计算方法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GN)=Z4k=0成熟期单株组分干重X组分含氮量X密度氮素收获指数(NHI)=籽粒氮素积累量/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X100%氮素利用效率(NUE)=籽粒产量/(土壤当季可供氮量+施肥量)X100%氮素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