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20936
大小:77.6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基于单片机的心率计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院专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单片机的心率计设计学生姓名学号起迄日期2017.8.15-2017.9.15设计(论文)地点指导教师2017年9月15日毕业设计(论文)幵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杳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文献综述。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致死的人数位居人类死亡总数的首位,耗费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科学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2、率,有效的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带来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己经成为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问题。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的重耍性,对拥有円常家庭化和个性化的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手段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在脉搏波研允方而,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和理论,基于现代医学技术,利用脉搏波对人体心血管健康进行无创检测的方法和仪器不断涌现。现在的任务是既要对脉搏波的检测分析及对心血管健康检测应用方面做进一步研究,研制一种面向家庭和社区医疗服务的,能够对人体动脉硬化的程度和其他心血管健康状况进行无创检测的仪器
3、,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状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对心血管疾病能够及早的发现和进行预防。基于上述现状和背景,不难发现:心血管功能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以及心血管功能监测类家用电子医疗保健仪器的开发己刻不容缓。它不仅能满足当前的医疗保健急需,也能为维持和发展我国家用数字医疗事业,为推行实施国家“家庭医疗保健工程”做出积极和长久的贡献。心率是反映心脏是否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心率值也是衡量体力劳动强度和脑力劳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心率的测量是一种评价病人生理状况很好的方法。心率计是用于测量心率值的的医疗
4、设备,它的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研宄和诊断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它所记录的心脏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耍依据。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许多研宄人员都投身于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屮来。古老的手动式听诊器价格便宜,但这样大大占用了人力资源,而II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不方便测量,大大影响了疾病的预防工作。因此,一种方便测量的心率计的研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目的,设计了一种方便测量人的心跳,而且价格便宜,并且符合我W人均收入水平的心率计。目前,市场上存在了一些心率计,但是价格
5、较高,不利于心率计的普及,因此通过选用较为常见的电子器件,测量过程操作简单,成品心率计成本较低,进行批量化生产后成本价格不足20元,性能好,能够动态显示人的心跳数的变化,并将一分钟人的心跳数保持并显示出来,记录完数据后,可以连续测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较大,而且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此次设计的心率计消费较低,适用绝大部分消费人群,因此有好的市场前景。2)研宄现状及发展动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血流动力流变学和弹性腔理论的无创伤血管功能检测方法的研宄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很多不冋学科的研究员与医
6、学家合作,研究出各种应用型人体心率传感器,有单部、三部、液态水、子母式单点,多点,气压式、硅杯式、软性接触式、刚性接触式等,组成脉搏传感器的主耍部件有压电晶体、单晶碰、陶瓷应变片、光敏组件、pvdf压电薄膜等,其中以单部单点应变片式应用最为广泛。到目前,用于评价大动脉的结构和方法己有很多。血管造影和其他造影技术等有创方法可精确评价动脉管腔或分心动脉壁结构。但是这些方法操作复杂,费用高昂,需要非常精密的技术设备,限制了其只能在大型临床研究中应用,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无创方法,这些主要根据超声技术和计算机分析图
7、像和超声信号,来研究某些动脉轴和位点的功能和结构,这些相对复杂的技术仅用于某些临床研宄实验室。在无创方法中,脉搏波速度的检测已经在较长时间内广泛应用于评价动脉壁扩张性和硬度。该方法无创伤,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治疗和流行病学研宄当中,并且,该方法非常适合于向家庭和社区医疗服务推广。国外,诸如法国研制生产的康普乐仪、口本科林公司的动脉硬化检测仪等就是利用此种方法,并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的普及,国内也有医院引进了这种设备,但是价格昂贵。国内也有多家单位开始了此类设备的研宄,在2007年
8、,也有类似的产品和继上市。但是,这些仪器均被应用在大型医疗机构中,成本高,检测费用高,功能局限于检测,不能满足患者随时随地的检测的需耍。参考文献:[1]张永红.单片机应用设计与实现一基于KeilC和Proteus开发仿真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5-21.[1]王骏明.唐洪涛.C51单片机与机器人控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45-63.[2]陶国正.耿永刚.动化生产线单片机技术应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