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ID:28019416

大小:20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7

上传者:U-991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_第1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_第2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_第3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_第4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目录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1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在世界各国普遍展开,我国也逐步走上了城市化道路。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基础薄弱,要在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解决我国未来50年近5亿乡村人口的“进城”问题的有益途径。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发展又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特色1UrbanizationProcessinChina:RetrospectandProspect1Keywords:Urbanization:EconomicDevelopment;theDevelopingCountry;Characteristics41言:城市是以非农业人U和非农产业为主的人类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屮心。20世纪足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个全新吋代。屮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鬥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令世人瞩鬥的历史性社会结构变革。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国提ili了必须从A己的国惜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1引言: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的人类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是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全新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U最多的发展屮国家,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吋期。屮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令世人瞩n的历史性社会结构变革。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国提出了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屮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重人战略方针。2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2(―)选题的背景2(二)选题的意义2二、城市化进程理论基础2(一)城市化基本规律3(二)城市化的驱动机制3 五、世界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经验启示6(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总体特征6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尤K是小城镇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足解决我国未來50年近5亿乡村人U的“进城”问题的宥益途径。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U众多、城市化发展又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达网家城布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即具柯重要的现实意义61.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从城市化发展过程屮城市规榄和数景的发展规模看,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先后经历Y城市化初期规模小、数量少;中期阶段城市规模大、数量多;后期阶段城市规模又逐渐叫小型化、多数景发展的过程,即城市的规模和数景发展呈现出小、少一人、多一小、多的运动规律。对城布化的规模和数跫发展规禅。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规枚和数量的发展所呈现出的这种小、少一大、多一小、多的趋势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决定的。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初期,社会牛.产力水〒低,城市经济基础傅弱,经济实力不雄厚的表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在客观上要求不断集中,以获取聚集效益,这必然带来城市规枚的不断扩大和新城市数跫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发展的这种现象概括就是“人、多”。城市规模由人小发展的原因是因为人城市的人u越來越多,造成了人城市许多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如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公共设施不足、治安状况不佳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普及,城乡的生活方式差距越来越小,市段们对m园风光和对别墅式住宅的追求,致使发达国家城市人11出现了由人城市,特别足由特人城市迁向郊区的趋向。这就造成了人城市十心人u减少,小城市群人景增加的新趋势;还杏,人城市的土地价格、生产费用越来越高,也促使厂商句地价、生产费用低的屮小城市迁移。这种规律在两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屮尤为显著,在发展屮国家(如巴两)也可以得到印证。而没奋呈现此规律的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则被普遍认为是畸形的。2.城市化的空间分布发展规律从城市化过程屮空间分布的变化来看,先集中后分散是杏遍的规律。城市化的这一•规律,同样在发达国家表现最为显著。发达的城市化进程人体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门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屮,城市数n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笫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两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ft,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屮心区域人II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 “城市带”发展较快。3.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6英国之所以以W领先的速度率先迈开城市化的步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是分不开的。其至可以说,正足有了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整个W欧以至美国才受惠于技术革新的冲击闵而杏了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巨人推动力。所以,生产技术与生产关系的卒新、产业聚集与产业结构的改善是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流动人II不断增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川,工厂制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为人u流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有这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而产业聚集与产业结构的改善更是不断推进商业、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帘化进程。4."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城市病”几乎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性现象。英国和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一度感染了“城市病”。而印度由子其畸形的发展模式,也感染了“城帘病”,在新德里和孟买等大城市,贫民窟成了无法回避的景象,相比之下富人区里则高椚轿车随处可见,私人保安、佣人、司机、花匠、杂工、厨师一应俱全,豪华別墅备有一切现代化的厨卫设施。hd吋带来的环境恶化、宗教冲突等问题势必会对印度的经济发展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无法逾越的障碍。“城市病”对一个城市乃至一国经济的发展均存在致命的危害。例如U木80年代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和其城市化进程屮人景人U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地价飙升有密切的关系。5.政府的推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府的政策对推动城布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英国、U木城市化发展过程均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英国政府迫于社会各方压力,也开始对城市逐渐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从1835年,议会通过了《市政机关法》,同吋设置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竹部、铁道部等机构到1880年颁布《雇主责任法》,规定庖主极对雇工的安全负责。英网通过这些法令的出台唤醒了整个社会对T人阶级状况的关注基本上较为成功地治现了“城市病”。日本政府也通过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城市病”的法规,成功治理了“城市病”。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两大政策——州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杏力的促进了美国的城市化。巴两的城市化进程也是经过了政府很好的规划和组织。7(二)对我国的启示81.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以工业化的发展和企业的聚集为支撑世界城市化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作用于丁业化,促进了T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城市化发展的不M水平。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一般不超过10%。在工业化中期,随着生产和人门的空间聚集,城市迅速成LC城市人U比例不断上升,达到50%左右。在丁业化后期,城市人口比例超过70%。城市化也开始进入后期的终极阶段。扼产业与企业的聚集则能带动当地就业机会、劳动收入的跨越式增加,会吸引众多趋之苦鹜的外地人到来。这也是许多屮小城镇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2.市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 制度前提城也化的内在要求是产业的聚集和扩散的统一,邦实质就是要求各种t产要素的ft由流动。没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的聚集,没存产业的聚集就不可能形成聚集经济,产生城市;没有生产要素尤其足人的tl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的关联,城乡之间的融合就不可能实现,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促进城镇的发展和城乡的融合,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生产要素&由流动的机制。3.大城市的超先发展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依托从空间形态来看,这些城镇带绵延数冉公里,城市与边缘、城市与郊区其至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已不明兄,似乎处干完全开放的松散状态,人口的密度因分布在若干小城市和小城锁而相对分散。特別是区域性城镇体系布局合理,逐级辐射,带动能力强,同级城镇的个性特色较为鲜明。这就要求我国城镇化不能单轮驱动,耍实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锁、小城锁协调发展。n前,我国许多地方把城铂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扩大大城市上,这是片面的。针对我国国内二元结构的现实,单靠大中城帘是不够的,而应当将扩大、提高大中城布与农村小城帘和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盘棋來考虑,建立起太阳系式的中心城市一一卫星城一一小城铂m络体系,一些卫星城很快就可能变成市区一部分。从K:远看,吸引农村人门更多的是星罗棋布的中心城锁,而且中心城锁农民容易迁入,容易把工业、流通同现代农业挂起钩来。4.政府的有效调控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调控对城市化的发展奋不可估量的重要保障作用。尤其是U本和英国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变革、也不单纯是人口转移的过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在城市化发展屮,政府疏于治理很可能会感染“城市病”。也然可以通过后期的治理缓解“城市病”的危害,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看到,这种事P治理的成木是巨人的。印度城市发展的畸形模式很人部分也可归责于政府调控的缺失。当前我国血临的是全球一体化的宏观环境,放眼网际市场,我国成从战略政策层上,真正做到技术携手、资源共有、信息共亨,使城镇和乡村产业实现跨区域的横向联合,走向全球化市场。因此,这就客观耍求我国在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立不M层次的协调机构。8醐9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经济学专业学生韩婷婷指导老师李传健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在世界各国普遍展幵,我国也逐步走上了城市化道路。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基础薄弱,要在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解决我国未来50年近5亿乡村人口的“进城”问题的有益途径。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发展又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特色UrbanizationProcessinChina:RetrospectandProspectStudentmajoringinEconomicsHanTingtingTutorLiChuanjian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times,urbanizationgenerallybeginsineverycountryoftheworld,andourcountryhasalsograduallysteppedontotheurbanizedpath.Butourcountryisthedevelopingnation,startinglate,andhasweakfoundation.Ontheexperienceofothercountriesexperiences,combinedwith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in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ourcountrywillbeontheChinesecharacteristicurbanizedpath.Ourcountryisinaperiodofacceleratingurbandevelopment,particularly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beingthefocusoftheconstructionofanewsocialistcountrysideinChina,itisalsoausefulwaytosolvetheproblemof’’city"nearly500millionruralpopulationinthenext50yearsTherefore,inoursuchalargepopulationcountry,onthethe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acceleratingurbanization,theresearchontheworldurbanization,especially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thedevelopedcountries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Keywords:Urbanization;EconomicDevelopment;theDevelopingCountry;Characteristics 引言:城市是以非农、Ik人门和非农产、Ik为主的人类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闱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屮心。20世纪是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全新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城fk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社会结构变革。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W提出了必须从自己的W情出发,走有中W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一)选题的背景城帘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随物,城帘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地域条件演绎发展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发动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帘化乂有着不同的内涵。初期阶段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相适应,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基木内容。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以后,城市化建设需要进入新的阶段,城市化的rt涵已不再单纯是人门的转移,而是强化和突出城市的功能。虽然城市化水平一般主要用城镇人口比率来反映,但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向城镇集聚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表现。因此,城市化发展直接表象为农村人u向城帘转移、城镇人u占总人u比例的提高,城iU化更为深足的意义在于城市化通过直接间接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K生改善等。正如美国《世界城市》中写道:“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血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城市屮从事非农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包拈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随着我W经济的高逨发展和快逨发展城市化进程,我W越来越受到W际社会的关注,我国的城市化问题及其意义也早己超出了国界。由于我国人门众多,如城市化率提高10%,就相当于整个闩本的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如提高20%,则相当于整个美国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迁徙和大变革。(二)选题的意义巾于城市化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众多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也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视角,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冋顾,并且做了进-步的展望。冰能建立真正长久的和谐社会。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三方而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化道路理论。本文回顾了建国60年来城市发展的进程,为我国未来较讼时期内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在“十一五”期间和今后较讼时期内,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仍将是我W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耍任务之一。凶此,木论文对我W未来较长时期内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深化对城市化规律的认识。就整体而言,世界城市化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有的城市繁荣了,有的城市衰落了;有的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有的则较慢。但是,城市化作为作为世界潮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Q身的发展规律。(3)为走中W特色城市化道路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木文通过对建W以来中W城市化历程的简要冋顾和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城市化及城市化道路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屮国未来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是一条具有屮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它既不同于别W模式乂有别于屮W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即在城ib*化发展模式上,应该走城iU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之路。 二、城市化进程理论基础(一)城市化基本规律纵观世界城市化历程,呈现出两个基本规律:1、城市化率沿着S型曲线变动:城布人口超过30%,城帘化进入加速期。城帘化进程明显加快,直到城帘人U超过70%;1975年,美同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UI占总人UI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全过程呈一条S型曲线,具有阶段性规律(图1)。图1城市化率s型曲线2、城市化进程按人口流动主导方向分为四个阶段:(1)从农村进入城市;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人U低丁*50%的吋候,人口迁移以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主。(2)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当城市人口超过50%之后,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移动为主,城市进入规模结构优化时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小城市是全W城市的主要呈现形式,人U迁移以小城帘人U迁入大城帘为主,农村人U向城市迁移为辅。农村人口一方面填补小城市人口迁出留下的空白,另一方面直接迁入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3)大城市郊区化;当城市人口超过70%之后,大城市成为全国城市的主要呈现形式,人口迁移以大城市城区人口迁入大城市郊区为主,大城fU郊区人口逐渐超过城区人口。(4)郊区城市化,形成大都市圈阶段。:人口继续內郊区迁移,这一阶段的基木特征是郊区功能由居住扩展至工商、Ik,郊区演变为中小型城市。这些中小型城市与原来的城市城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大都市圈,随着通勤成本进一步K降,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所谓的“大都市圈”。最终,人u迁移在农村、小城市、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的迁移趋于稳定,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二)城市化的驱动机制所谓城市化是指由工业化而引起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分化的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长期驱动机制,工业化和城市聚集效应共同决定了城市化的规模结构|61。1、城市化进程的长期驱动机制。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一方面分工进一步细化导致 产业句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新的产业不断形成丼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向高演进。由于城市具备较强的聚集效应,迎合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新的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屮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导致经济结构的城市化。与经济结构城市化相伴随的是,新增就业主要在城山*中产生,城市就业人口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进而形成了就业结构的城市化。就业结构的城lU化必然引起劳动力句城市迁移,导致人口结构的城市化。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隐含条件:即劳动力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2、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进程的驱动机制。正是因为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效应迎合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导致新的产业不断向城帘聚集,最终导致城帘化。而城ib*的聚集效应有其0身的运行规律。即城市的聚集效应存在一个与城市最优规模和对应的临界点。在达到这一临界点之前,城市的聚集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加速上升。超过这一临界点之后,城市的聚集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人而递减,城市规模也逐步发展到极限,大城市走向郊区化;若城市的扩散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就会进一步形成都市阉。正是因为城市聚集效应的这一特点,导致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城iU的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在整体上表现为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三、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尽管屮国人修城筑市的历史己有4000多年,但到1949年新屮国成立吋,我国只有86个城市,城帘化水平只有10.64%,而当时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超过60%。显然,新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化的。对于新中W成立以来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文献如汗牛充栋,综合有关研究成果,可将建W以来中国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时期:1949一1978年城市化的缓慢发展时期和1978年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吋期。(-)我国城市化的缓慢发展时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发展时期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57年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随着经济恢复与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Ik部门,相应地出现了一批新城镇,城市化呈稳步上升趋势,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57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15.4%,比1949增加近5个百分点。2、1958-1963年城帘化剧烈波动阶段。由于人口增长对城布的压力円益增大,为了城lU社会稳定和适应当时供给不足的社会经济状态,国务院在1958年颁布了《户U管理条例》,严格划分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3、1964-1978年城市化停滞阶段。经济调整与“文革”时期的经济混乱,使城市化进程陷于停滞。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虽然增加4295万人(由1964年的12950万人增加到1978的17245万人),但城市化率不升反降(1978年为17.92%,比1963年高1.5个百分点,比1964年低0.5个百分点)。这一吋期中W的城市化具有以下特征:1、城市化从整体上是受抑制的和严格管制的。与快速的工.化相比,城市化步伐缓慢,拉大了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2、城市发展主要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级别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与城帘的行政级别和关。行政级别越高,得到的投资和发展的机会越大。相反,中小企业与小城镇得到的投资较少,计划体制又束缚了它们自身发展的活力。3、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主要体现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小城市(城镇)的发展缓慢甚至衰退。1949-1979年,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重为62.6%。4、在城市发展观念上,由于担心城市人口与福利对财政的巨大压力,把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建设视为“非生产性”的,是“吃闲饭”的社会负担,从整体上限制城 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化的滞后。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是“自上而下”的,受到严格的计划管制而不能正常发展。(二)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Z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吋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屮国城市化进程彻底摆脱了长期起伏、徘徊不前的局而,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这一时期屮W的城市化具有以下儿个特点:(1)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国城市为193个,1990年增加到464个,2003年达到660个,25年增加城市467个,个均每年增加18.7个。这些新增城市主耍是大规模“地改市”、“县改市”的结果。(2)小城镇数量迅速堉加。改革以来乡镇工、Ik的异军突起和农村商、Ik流通与服务、Ik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兴起和繁荣。1983年,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了乡(镇)建制,并放宽了建制镇的没立标准,为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1988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1481个,是1983年(2968个)的3.9倍。到1999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9216个,还有近3万个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力,也是“自下而上”城市化的主要体现。(3)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化率持续攀升。我国市镇总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03年的5.2亿人,25年增加3.5亿人,年均增加1400万人。城帘人口占总人口比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3年的40.5%,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作为一个人UI基数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W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步伐是不慢的。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就1.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以城市化水T计算,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T为7.3%。1978年,我国全国人口为962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245万人,占总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为17.9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迅猛,2004年升至41.3%,2007为44.9%,2008年为45.68。其结果是,城lU成为WK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城lii经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屮W城lU化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止在逐步缩小。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建国初期,大城市寥寥几无,1949年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0个。197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192个,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13个。2000年,屮国设帘城市663个,城以数量22年增加了471个,平均每年增加大小城市20个以上,其中1990至1995年,五年增加了173个,平均每年增加约35个,最多的1992年和1993年一年分别增加53个和5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也相应增加到40个,增长3倍多。2008年,全国建筑镇19234个,比1978年多17061个。655个城市中,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122个,占18.6%,50-100万人口城市的有118个,占18%,50万以下的有415个,占63.4%。相对合理的城巾*规模结构(体系)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3.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布局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涌现了一大批城市群、城市带,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武汉、屮原、福厦、成渝、辽中南、山东半岛、关中、长株潭等诸多城市群(圈)。其结果是,“区域经济”替代“城市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单元。更重要的是,城市群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2008年数据显示,京津翼、 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产值高达106242亿元,占全WGDP的33%,成为全W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二)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为止,虽然我W城市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帘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从表象上来讲是五个问题:第一,城镇化滞后丁•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第二,从全球对比来看,我们W家的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集中的人口规模、人口比例在全部城市人口当屮所占的比例和国际比较起来是明显偏低的。第三个问题,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人口集屮程度不够。从一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是城市木身的问题,一个是城市在国家大的空间上分布的问题,东部的地区条件是比较好的,城市化进程也比较快,但是相比人u的需要来讲,集中程度还不够。第网个M题,城市本身发展比较粗放,讨持续性差。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包括城市建设过程当中不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情况非常多。第五个问题就是刚j说到的城镇化成果惠及而不够,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特别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大。产生这些问题的深辰次原因:首先是对城镇化的木质和一些重要关系认识不到位。比如说城镇化的pj涵是什么,不单是城镇数量、面积的扩大,也不是简单的人u进城,而是一个数量到质量的深刻社会变化过程。再比如,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几年我们也认识得不是很清楚。第二,规划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城镇规划与总体规划、十地规划不衔接的问题,规划本身科学性的问题,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权威性都存在问题。第三,与人u迁移相关的一些制度安排存在一些大的障碍,阻碍了人u的流动。第网,土地制度不完善。包括跨区的土地置换问题,包括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问题,土地的流转问题都存在很人的问题。第五,城市税收结构不合理。我们的税收结构主要来自于增值税、营业税和土地出让收入等等,鼓励一个城市政府吸引企业、吸引投资,而不欢迎人口。第六,干部考核政策不完善。在我们W家特殊国情情况下,也是造成我们城市化存在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五、世界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总体特征当前我国止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解决我W未来50年近5亿乡村人口的“进城”问题的有益途径。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发展又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从城帘化发展过程中城帘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规模看,城帘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城市化初期规模小、数量少;中期阶段城市规模大、数量多;后期阶段城市规模又逐渐向小型化、多数量发展的过程,即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发展呈现出小、少一人、多一小、多的运动规律。对城市化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城市化发展过程屮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所呈现出的这种小、少一大、多一小、多的趋势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决定的。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初期,社会生产力水Y•低,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雄厚的表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化大工、Ik生产在客观上耍求不断集屮,以获取聚集效益,这必然带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发展的这种现象概拈就是“大、多”。城市规模由大向小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大城市的人u越来越多,造成丫大城市许多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如住宅 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公共设施不足、治安状况不佳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普及,城乡的生活方式差距越来越小,市民们对田园风光和对别墅式住宅的追求,致使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出现了由大城市,特别是由特大城市迁向郊区的趋向。这就造成了大城布中心人口减少,小城市群大量增加的新趋势;还有,大城fk的土地价格、生产费用越来越高,也促使厂商向地价、生产费用低的中小城市迁移。这种规律在西方发达W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尤为显著,在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也可以得到印证。而没有呈现此规律的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则被普遍认为是畸形的。1.城市化的空间分布发展规律从城市化过程屮空间分布的变化来看,先集中后分散是普遍的规律。城fk化的这一规律,同样在发达国家表现最为显著。发达的城lU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木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増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屮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帘的巾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讨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门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屮心的“都市陶”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2.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英W之所以以其领先的速度率先迈开城市化的步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W展开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正是有了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Ik革命,整个丙欧以至美国冰受惠于技术革新的冲击因而有了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所以,生产技术与生产关系的革新、产业聚集与产业结构的改善是城ib*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流动人u不断增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逨发展,为人口流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朵……所有这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而产、Ik聚集与产、Ik结构的改善更是不断推进商业、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3."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城市病”儿乎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性现象。英同和H木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一度感染了“城市病”。而印度由于其畸形的发展模式,也感染了“城市病”,在新德里和孟买等人城市,贫民窟成了无法冋避的景象,相比之下富人区里则高档轿车随处可见,私人保安、佣人、司机、花匠、杂工、厨师一应俱全,豪华别墅备有一切现代化的厨卫设施。同时带来的环境恶化、宗教冲突等问题势必会对印度的经济发展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无法逾越的障碍。“城市病”对一个城市乃至一同经济的发展均存在致命的危害。例如日木80年代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和其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UI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地价飙升有密切的关系。4.政府的推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府的政策对推动城市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英国、日本城lU化发展过程均出现丫严重的“城市病”。英国政府迫于社会各方压力,也开始对城市逐渐承担丫更多的社会责任。从1835年,议会通过了《市政机犬法》,同吋设置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育部、铁道部等机构到1880年颁亦《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英国通过这些法令的出台唤醒了整个社会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关注基本上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F1本政府也通过颁布了一系列 针对“城市病”的法规,成功治理了“城帘病”。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W大政策——州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有力的促进了美国的城市化。巴丙的城市化进程也是经过了政府很好的规划和组织。(二)对我国的启示1.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以工业化的发展和企业的聚集为支撑世界城市化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工.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城市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一般不超过10%。在工业化屮期,随着生产和人口的空间聚集,城市迅速成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达到50%左右。在工业化G期,城市人U比例超过70%。城市化也开始进入后期的终极阶段。而产业与企业的聚集则能带动当地就业机会、劳动收入的跨越式增加,会吸引众多趋之若鹜的外地人到来。这也是许多中小城镇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2.市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前提城市化的内在要求是产业的聚集和扩散的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没有生产要素的d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的聚集,没有产业的聚集就不可能形成聚集经济,产生城市;没有生产要素尤其是人的自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的关联,城乡之间的融合就不可能实现,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w此,要促进城镇的发展和城乡的融合,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3.大城市的超先发展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依托从空间形态来看,这些城镇带绵延数百公里,城市与边缘、城市与郊区甚至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已不明显,似乎处于完全开放的松散状态,人口的密度因分布在若干小城市和小城镇而相对分散。特别是其区域性城镇体系布局合理,逐级辐射,带动能力强,同级城镇的个性特色较为鲜明。这就要求我国城镇化不能单轮驱动,要实现大城市与屮、小城市和屮心城镇、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把城镇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扩大大城市上,这是片面的。针对我国国内二元结构的现实,单靠大中城市是不够的,而应当将扩大、提高大中城市与农村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盘棋来考虑,建立起太阳系式的中心城市一一卫星城一一小城镇网络体系,一些卫星城很快就町能变成市区一部分。从长远看,吸引农村人口更多的是星罗棋布的屮心城镇,而且屮心城镇农民容易迁入,容易把工业、流通同现代农业挂起钩来。4.政府的有效调控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调控对城市化的发展有不讨估量的重要保障作用。尤其是日本和英国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句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变革、也不单纯是人口转移的过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在城市化发展屮,政府疏于治理很可能会感染“城iji病”。虽然可以通过后期的治理缓解“城市病”的危害,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看到,这种事后治理的成木是巨大的。印度城市发展的畸形模式很人部分也可归责丁政府调控的缺失。当前我W面临的是全球一体化的宏观环境,放眼国际市场,我国应从战略政策层血上,真正做到技术携手、资源共有、信息共享,使城镇和乡村产业实现跨区域的横向联合,走向全球化市场。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W在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屮建立不同层次的协调机构。六、我国城市化发展方向展望依照世界城市化经验,我们认为中国人门流动以从农村进入城市为主导阶段即将结束,未来将依次进入: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导阶段;以大城市郊区化为主导阶段和以都咁圈为主导阶段。按照W际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经验,城市化率突破50%之后,进入 大城市化阶段。人U将由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当然乜括中小城市由于人U聚集而升格为人城市的部分。这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超人城市成长空间仍然很人,但是郊区化进程将加速。美国的人口密度仅32人/平方公里,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4%,仅为屮国的23.5%(如果按可居住而积计算,美国的人口密度更加远低于屮国的水平)。在美W这样一个低人口密度的W家,其人口都能如此的高度集中于少数儿个大城布,为什么中国的超大城市人U就不能再增讼丫呢?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超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其它城市(尤其是处丁•城市聚集效应递增过程中的大城市)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另外,在中国部分超大城市在继续成长的同时,人门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将加速。要加快我W城市化发展,首先在城lb*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lii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帘就得,建立卫星城,幵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血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li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itf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冉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肓目的照搬照套两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WW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W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致谢在论文选题、构思、调查研究和定稿阶段,得到了李传健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四年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从那里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恩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哥哥们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关爱。在我读本科期间,他们虽然经济困难、生活艰辛,但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给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冰能顺利读完本科。最后,耍非常感谢我在本科期间的各位同学,在共同学习屮我们互进共勉,亲同家人。参考文献:[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iIi版社,2002:34-42.[2]蔡昉,都阳.转型中的中W城市发展一城市级层结构融资能力与迁移政策[J].经济研究,2003,(6):56-64.[3]乎克文,吉昱乎.屮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JL城市发展研允,2004.3.[4]仇保兴.国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训[J].城市规划,2004.4[5]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沖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6-79.[6]万广平,朱翠萍.屮国城市化而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10,⑹:106-116.[7]王芳.国际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屮国城市化进程[J].求索,2010(4):55-57.[8]涂岩.论发达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启示[JL理论界,2011⑵:82-84.[9]夏栩.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12-28.[10]曾宪明.屮国特色城市化道路[D].武汉人学,2005:2-55.[11]张洁聚.焦经济问题与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J].商业研究,2005,(2):38-43[12]赵翊.世界城市化进程带给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7,(28):89-1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