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95912
大小:163.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7
《中学课程实施计划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培养“健康、自主、智慧”学生,构建“开放、多元、活力”课程——建平实验中学2011学年度课程方案学校的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建设、决策、实施、管理和评价,能有效地提升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建平实验中学在建校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实践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学校将课程建设的总目标锁定在了培养“健康、自主、智慧”的学生这一议题上。学校相关部门在研读了国家政策及分析了学校现状后,
2、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特制定了2011年建平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一、制定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制订的有关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包括《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实施
3、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改进中小学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意见(试行)》,《建平实验中学新四年发展规划(2007年9月—2011年7月)》等。二、学校背景分析1.硬件设施建平实验中学历经十年发展,现有两大校区。所有教室都有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专用教室、视听礼堂、多功能厅、图书电子阅览室、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足球场、篮球场、塑胶跑道等基础设施。教学楼走廊内名家字画、师生作品随处可见,绿化盆栽、生态鱼缸布置巧妙,营造优雅的育人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2.教师队伍-..学校现有
4、教职员工207名,其中专任教师186名,专任教师的任职资格符合率和学历达标率均为100%。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合理,36岁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占到95%。其中高级教师人数31名,中级教师人数106名。市级后备名师(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骨干教师(22人),有多人获评市区园丁奖、优秀班主任,市明星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多人参加国家级和市区教学评比成绩优异。我校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基地学校,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渗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课堂教学面貌大大改善。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多年的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探索,为教师搭建了暑期教师培训平台、质量分析会平台、“建平实验杯”课堂教学大赛平台、学科教学论坛平台、优秀案例展示平台等平台,学校的专家引领制度、导师带教制度及对外交流、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稳定,教师基础性素养和专业性素养较高,普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我校连续多年中考综合评估位居浦东新区前列,教学质量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生家长的认同。优秀的师资团队
6、,是办优质学校的基本保障。我校认真执行上海市课程方案与课程计划,制定《建平实验中学课程计划》,重视基础型课程的实施,努力开发、开设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学生参与的课程,搭建了学生发展的平台,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促进教学五环节的优化,提高教学有效性。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减负增效,创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做好日常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检查、听评课、教研“六个一”等教研工作,教学质量检测与分析等做得扎实有效。注重教研组、备
7、课组建设,开展专题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校的语文组、物理组、数学组、英语组等已经成为浦东新区优秀教研组。学校一直保持了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中考优秀率和合格率在新区名列前茅。3.学生状况目前,枣庄路校区64个教学班,2671名学生;地杰校区4个教学班,98名学生。学生除部分艺体特长生外,绝大部分都是就近入学,即来自学校周边小区,其中既有瑞士金桥花园等中高档社区,也有大量动迁安置小区。居民家庭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层次不一,导致我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而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办
8、学质量的期望值始终处于高位,要求也日趋多元我校是上海市行规示范学校,多年来,我校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内化德育要求;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温馨教室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建立学生社团,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搭建平台。重视整合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注重家校、社会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活动,学校与社区的德育工作网络畅通。建立学困生、行困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教制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