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78099
大小:23.0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7
《苏教版第十二册美术全册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苏教版第十二册美术全册教学设计 课题:标志 教学目标: 1、培养发明能力 2、学习标志的一般知识 3、掌握标志的设计知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标志的意义和用途,标志的表示形式和设计过程 2、怎样设计简明、传送信息准确、独特完美的标志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标志范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案范画数幅,简单归纳图案设计的方法和表示形式,使同学加深对图
2、案设计方法的印象。 二、观察比较 出示三幅范画:静物素描、色彩风景、标志,比较三幅图后,小结:标志和图案一样是平面的,它不但有优美的艺术形象,完整的构图,还能起到传送信息和识别形象的作用。 三、观察、欣赏解释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出示投影片,观察、欣赏标志范画。 (2)
3、通过观察和欣赏后归纳总结 标志:是人类社会中识别和传送信息的视觉符号。 用途:识别示意、传送信息,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事物。 种类:交通标志、生活标志、体育标志、商业标志。 要求:设计意念新颖,主题表达明确;形象简练、概括、美观、易识别,有一定的寓意性。 四、教师演示设计和绘制过程 1、构思 2、起稿 3、着色 五、同学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六、作业评价 课题:风景写生(一) 教学目的: 1、培养表示力 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 3、掌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狠抓
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全理构图 2、大胆用色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风景写和生(一) 二、讲授新课 1、风景画的透视 作画时要先用合理的构图,把透视关系画准确。(近大远小的透视) 主要掌握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表示空间感,一般来讲,
5、中景主要用来刻画主体物,画得比较实,而远景是为了烘托中景,画得比较虚。掌握得好,有了虚实,也就塑造了空间感。 2、欣赏范画 3、讲解绘画步骤 (1)构图 (2)画铅笔稿,用线要轻 掌握好近景、中景、远景 (3)着重刻画 4、体会怎么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 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6、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 5、同学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1)用钢笔、铅笔或色彩画一幅风景写生 (2)可以外出写生,也可以临摹 (3)可用多种方法 6、作业评价 (1)作业展评(2)同学互评 课题:风景写生(二) 教学目的: 1、培养观察能力 2、进一步学习风景的有关知识 3、掌握色彩画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构图 2、取景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风景写生(二) 二、讲
7、授新课 1、取景 风景写生,首先要取景,取景就要解决构图的问题。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怎样取景:可以用取景框或者用手代替取景框来选择景物的一局部,对于自然景物,根据画面的需要可以有取有舍。 在取景构图中,视平线在画面上的高低位置是很重要的,“画面”上视平线低,就发生开阔的感觉;视平线高
8、,则近景显得更为具体空虚。这是根据需要来决定的。 在画风景写生时,还要注意近、中、远景三个层次,表示出空间距离。 2、教师带领同学实地写生,讲解构图 (1)从不同的角度看一自然风景,先仔细观察,确定主体物并可作适当移动,将别处的景移到自已的画上。 (2)落笔时,注意留“天”、留“地”,整体丰满,切忌散乱,不论在哪个角度,主体物要突出。 (3)打好轮廓,可上一些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