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

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

ID:27966458

大小:61.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_第1页
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_第2页
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_第3页
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邹永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医院广西北海536000)【摘要】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在现代牛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关键词】中医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356-011、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

2、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牛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恢复健康。《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调摄精神、保持精气,可以增强正气、抵抗外邪,益于身心健康。中医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未诊病者,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说明社会地位的改变,社会遭遇的不同,

3、亦会影响人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损害,继而导致疾病发牛。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牛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2、加强锻炼,合理运动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里,就有描绘各种导引动作的帛画《导引图》;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岀“每曰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2]。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

4、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适量、持久、合理的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以及精神和智能,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劳逸过度《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岀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倘“以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精,不知持满,不吋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必会“半百而衰也”。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

5、重要性[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如吸烟可引发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消化道溃疡;酗酒可致酒精性肝硬化、恶性肿瘤,并可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食用过多的脂肪、蛋白质、糖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肥胖症等。4、预防疾病我国人民很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李吋珍在《本草纲0》[3]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罗世瑶在《行军方便便方》中写道:“将初病疫气人贴肉布衫,于蒸笼内蒸一柱香久,则全军不染/唐代对麻风病人已设有“病人坊”,“收养病疾,男女别坊,四吋供承,务令周给。”清

6、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4]。近年来,人们运用中草药预防某些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用板蓝根及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梔子预防肝炎等。5、人工免疫我国古代人民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朴素的免疫概念。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民间利用狂犬脑预防狂犬病的记载;张琰著《种痘新书》介绍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初即已推广种人痘,以预防天花;1695年,张路所著《医通》中记载了运用痘浆、旱苗及痘衣等预防天花的情况。17世纪时,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英国、俄国[5]。人痘接种术是人类发明牛痘接种术之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

7、法,开了人工免疫法的先河。6、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吕氏春秋》说:“轻水所,多秃于瘻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魏嵇康《养生学》载:“赤居晋而黃”。在夏商,我国劳动人民已知凿井而饮;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住房附近有排泄废水的水沟;在周代已知通过除害来改善环境卫生;到秦代吋,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厕、洒水车等。特别是唐代以来,用开水泡茶之风逐渐盛行,对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国古代即养成早晨“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