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

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

ID:27961655

大小:7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7

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_第1页
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_第2页
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_第3页
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_第4页
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郭沫若译茵梦湖四字结构应用摘要:郭沫若所译的茵梦湖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成功和郭沫若的翻译是密不可分的。郭沫若曾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理论一一风韵译,在茵梦湖的翻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将通过分析了郭译茵梦湖中汉语四字结构的运用,说明郭沫若的风韵译对于译文诗意风格体现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茵梦湖郭沫若风韵译1.茵梦湖译本简介1840至1890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诗意现实主义时期。当时的理论家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个个诗意的因素或者瞬间。作家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间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生活中某个诗意的方面。《茵梦湖》是特奥多尔

2、施托姆(TheodorStorm)前期作品的代表,着重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以及情感的抒写。他善于用景物烘托情感,以情寄景,情景交融。郭沫若与钱君胥合译的特奥多•施托姆的《茵梦湖》是德语文学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几部作品之一。1921年首次由上海东泰书局出版。中国“五四”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社会成分复杂的文化转型期。特奥多•施托姆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当时广大青年的欢迎与喜爱,正是因为醉心于他独特、鲜明而优美的诗意艺术风格。这部中篇小说所写的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深深吸引了一代五四青年。[1]郭沫若在《学生时代》中回忆称:“该篇初稿是钱君胥译成的,由于这位日本留学生对于

3、“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体没有经验,他的初稿是采用旧时的平话小说体的笔调,译成了一种解说的体裁,失掉了原作的风格。因此,郭沫若便全盘将其改译了。这个译本由上海泰东局于1921年初版,仅到1931年便再版14次之多。郭沫若称特奥多•施托姆(TheodorStorm)“所作诗,长于抒情,自成一家;所作小说,流丽真挚,莫不一往情深,《《茵梦湖》》一作,尤脍炙人口云”。[2]小说面世后立刻引起当时中国社会的极大关注,至今仍被认为五四以来最受欢迎的德语文学作品之一,郭沫若的翻译功不可没。”(《郭沫若翻译研究》)2•茵梦湖的文学艺术特征茵梦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整个文章始终笼

4、罩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之中,施托姆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意向的使用来实现对人物心情和故事发展的侧面暗示,整个文章显得含蓄婉约,充满诗意的特征。跟施托姆同时代的著名的美学家Vischer曾提出了著名的移情美学的理论,根据其理论,美并不仅仅是一个客体,真正的美存在于观察之中,观察在这里是一种深刻的体会,主观的感受和客观的事物相融合,人们不仅仅会看到美,而更会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带入其中。对于风景的感知并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主观能动性的观察,风景变成了表达内心的方式,并映衬了观察主体的感受。而施托姆的茵梦湖的写作手法正是符合了移情美学的理论。用景物描写来衬托

5、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3]3.郭沫若的翻译理论风韵译郭沫若认为,译文应当再现原作风格,不损坏原作格调,对于郭沫若,只是正确的将原文译出是远远不够的,翻译时不仅仅要体现原文的意思,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能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可以进行自由的移译。1920年,他提出了针对译诗提出了风韵译的文学翻译理论,他认为,直译出的作品不是艺术品,而只是语言学家的翻译,而诗的生命正在于它那不可捉摸的气韵,除了直译和意译还存在一种风韵译。译出的作品应当是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品。郭沫若的翻译原则受到了严

6、复提出的“信达雅”的观点的影响,特别是第三点,“雅”的影响,严复曾经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诠释"雅”,即没有美学价值的翻译是不能走的很远的。郭沫若认为:严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依照其观点,翻译出的作品应当真挚,高雅并富有表现力,郭沫若认为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非常完善,一个好的翻译作品应当符合以上三个标准,一部翻译应当是一件艺术品。他甚至提出,一部文学翻译作品,越雅致越好。[4]1922年,郭沫若在《批判译本及其他》一文中更加详细的阐释了他风韵译的主张:译文应当包括原文的全部内容,但是不一定要逐词逐句地翻译,翻译者可将一个句子随意拆分,组

7、合,向前或者向后推移,只要原文的风韵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保留下来。显然,郭沫若认为翻译不是两种文字的简单对应,同文字表象相比,他更看重翻译作品的内在气韵。郭沫若强调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想与意识再创造的过程。这篇文章将风韵译从诗歌扩展到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作为了整个翻译文学的翻译原则。而茵梦湖的翻译就是在风韵译的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郭沫若成功的找到了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平衡,并依靠其深厚的中文功底,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并没有根据原文亦步亦趋的翻译,而是使用流畅文雅的表达方式,使得茵梦湖的译本符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同时使其体会到了原文中用景物衬托出的伤感

8、诗意的气氛。4.译文中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