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ID:27960948

大小:68.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_第1页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_第2页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_第3页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_第4页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开题报告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1•研究目的与意义。低渗透储层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和界限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不同而各异。一般是指在原地条件下气测渗透率为0.1一50x01-,林吨的油层。低渗透油藏由于岩性致密、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因而导致油井自然产能低,一般需要采取压裂、酸化等改造措施才能获得较高产能,但是在油井作业过程中又往往由于入井液的不配伍、入井液返排不及时及固相颗粒的堵塞等造成了油层二次污染,导致油井增产效果不明显。同样,在低渗透油气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矿物、储层流体等不配伍,水中悬浮

2、物质、微生物等代谢产物的存在,以及原油中石蜡、沥青胶质等析出,常引起地层堵塞,导致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注水压力升高,从而影响原油生产。低渗透储层对于地层损害十分敏感,这己成为制约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瓶颈。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损害机理,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1•本题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储层损害机理的研究经过50余年的努力,深刻剖析了油气层损害机理,但直到70年代,储层损害研究的工作才真正受到重视。1974年,第一届关于储层损害的专题研讨会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召开,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80年代,随着新的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对

3、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的不断加深,开始针对不同储层,应用岩相学、工程学、化学及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储层的损害机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进展。80年代末到90年代,开始用数学模拟方法进行机理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国内在二十世纪60年代大庆会战和70年代长庆油田所开展的探索研究为我国的储层机理研究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七五”期间,我国组织了“低渗透性储层损害机理研究"家重点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达到;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八五"以来的技术推广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我国在油气层损害理论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特别是近年来在裂缝性中低渗透砂岩油气层、致密砂岩气层方面己形

4、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裂缝性油气藏具有与常规储层不同的损害机理,对于以中小裂缝为主的储层,压力敏感性、水锁效应和水敏效应为其主要的损害机理,应选择常规钻井工艺下的屏蔽暂堵钻井技术保护储层。对低渗透储层的保护,国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对低渗、特低渗储集层损害机理分析表明,水敏损害是低渗透油气藏储层的主要损害因素,水锁损害是特低渗透层的主要损害因素。可利用屏蔽暂堵技术、防膨剂、水锁解除剂及其它相关技术预防和解除这类损害。1•本人对课题任务书提出的任务要求及现实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特低渗透、致密油气藏的经济开发离不开天然裂缝的作用,且在勘探开发早期裂缝的作用一般被忽视,

5、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后期开发中表现明显。因此,对于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研究技术,必须一开始就应该对天然裂缝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天然裂缝比较理想的保护。低渗油藏损害后,不得不通过降低流压、增大压差来促进返排,获得产量,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发生应力敏感损害。当井底流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就会出现另一个不利因素,井底附近由原来的油水两相转变为油气水三相,极大地降低了油相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产油量远远低于预期产量。若压裂施工失败,进入油层的压裂液又不能彻底排出,这种不利的相渗透率效应更为显著。综上所述,低渗砂岩油层具有一定的自然产能,但钻井完井过程的储层损害使油

6、井初始产量极低或无,影响了对油层的及时发现、准确评价。另外,压裂施工作业成功率低、压裂液难于返排,储层极易受到再次损害,改造效果不理想。因此,储层保护就成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勘探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具有重大意义。1•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思路。(1)天然裂缝的重要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部分井段储层裂缝发育,出现负表皮系数,压裂施工出现砂堵和高施工压力也是裂缝发育的一个标示。储层研究成果也提到了裂缝存在的可能。若裂缝存在且发挥重要作用,钻井完井、固井过程可能发生井漏,妨碍含油级别的正确判识。(1)储层损害妨碍对低渗油层产能的客观认识。低渗油藏损害后,不得不

7、通过降低流压.增大压差来促进返排,获得产量,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发生应力敏感损害。当井底流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就会出现另一个不利因素,井底附近由原来的油水两相转变为油气水三相,极大地降低了油相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产油量远远低于预期产量。若压裂施工失败,进入油层的压裂液又不能彻底排出,这种不利的相渗透率效应更为显著。5•完成本课题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如资料,工具书,计算机设计绘图,实验,调研)及解决的办法。石油地质方面参考书。6.工作方案分析及进度计划o⑴全面系统地分析储层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储层的区域地质特征.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自生矿物等,在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