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54244
大小:59.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基于环保角度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环保角度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重庆市开县长沙镇环境保所,重庆,400402)【摘要】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各管理部门的通力配合,市政环保部门作为城市规划与运行的参与者,其责任重大,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极大。文章基于此,从市政环保角度探究我国牛态城市建设的优化策略。【关键词】市政工作;牛态城市;构建策略想要把现有的城市建设成为旨在营造理想的、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聚居地必须要从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牛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出发,对城市环境保护、社会活动、经济发展三
2、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木章中,笔者将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牛态城市建设给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在秉承牛态城市建设的环境公平理念下,引导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处理好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自然环境角度1.1做好牛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及其他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是牛态城建设要求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成功将会大大改善城市牛态环境,因此,生态城市绿化建设最好的方式就是建设牛态园林。牛态城规划当中,除了预留地,还要重视城市周边的绿色屏障系统的建设。整个绿地系统
3、规划必须建立在景观牛态学理论指导基础之上,坚持牛态功能优先原则,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和城乡一体化绿化网络系统。尤其要注重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河道两岸的绿化建设,并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廊道和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衔接,关键要注意牛物系统之间的衔接过渡。另外,城市建设相关部门以及领导人,要有耐心,绿化项目所发挥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无形的,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绿化带来的效益是无穷的,所以要有长远眼光,绝不能只贪眼前利益。牛态城在牛态规划中建设成功,之后的管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配套政策,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无法继续发挥
4、绿化生态系统的作用,还会损毁原有的生态系统。1.2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生态城建设需要始终坚持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原则,如果有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行为,就应该及时修复并加以保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保存、保护以及循环”。保存和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实现其良性循环,生态城市建设才有了名副其实的意义。整个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城市生态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规划来。这实际上就是逆向思维,用可能岀现的预测结果来指导规划行为,这样会让相关部门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轨迹,并且充分利用
5、各种条件来考察其生态变化,从而找到生态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1.3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水保护、土壤保护、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景观保护以及构建自然生态系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城市来说,自然环境条件既是物质基础,又是约束限制。不过,所谓生态系统建设并不仅仅是环保以及增加绿化面积,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关系,协调好各个层次的自然、经济、环保关系,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资源配置机制。从水
6、资源保护来看,需要保护的重点就是水资源的内循环。其中土壤渗透性便是一个很好的保护水循环的通道,各种自然水、生活用水等水资源通由土壤渗透成为地下水,保持水循环的顺利流通。被固化的路面无法发挥土壤水渗透的这一优势,因此只能通过铺设各种渗透材料比如砂砾来替代以往使用的铺设材料。根据径流情况,材料使用有所区别,在保证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水循环的质量。2社会民生角度2.1贯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建设生态城市,其所要坚持的唯一原则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因为该原则明确了在整个生态城市系统中,人所处的地
7、位。事实告诉我们,人并非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需要和其他物种保持平等地位,否则将最终损毁自己的家园,失去生存的环境。而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原则正是揭露了这个道理,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性原则。现在,世界范围都在号召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并提岀“5R”原则,即Reduce>R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所倡导的是节约资源、在循环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等等。这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体现,人类正是看到了自然环境之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倡导绿
8、色生活理念,解决好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收益,才能子子孙孙无穷无尽。2.2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大城市居民的参与度,其参与不仅仅表现在个人环境行为,还表现在环境决策、监督等环节。在生态规划过程中,就需要将市民位置摆在首位,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公众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居住环境的保护程度,比如在监督环节,公众能够制造舆论压力,促使相关监督部门严厉执法,不可轻视。再比如在政策制定以及实施环节,公众还能够参与其中,将市民愿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