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31261
大小:75.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支原体培养与药敏的统计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支原体培养与药敏的统计与分析摘要:0的分析支原体感染率及药敏试验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96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检测支原体感染327例,占33.8%;其中UU阳性248例,占75.8%(248/327);UU和MH阳性60例,占18.4%(60/327);19例为MH阳性5.8%(19/32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交沙霉素敏感度最高(93.9%),其次是强力霉索(87.4%)、克拉霉素(86.3%)和美满霉素(83.1%)。
2、从高到低的耐药率为环丙沙星(75.9%)、罗红霉素(53.3%)、氧氟沙星(41.6%)。结论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显示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程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支原体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支原体缺乏细胞壁,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在无生命的原核微生物培养基中生长。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1]。近年来,随着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的逐年增加,抗生素、耐药性越来越受到支原体感染的影响。给临
3、床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为了解医院感染患者Uu和Mh耐药,我们研宄了327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的基因分型和药敏试验,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感染患者标木368例,其中男160例,女208例,年龄为18〜60岁。lw内无抗菌药物使用。根据国家卫生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性传播疾病的诊断标准〃。标木严格按照《国家临床检验规程》第三版[男:中段尿或无菌拭子取尿道分泌物(前列腺按摩液);女性:无菌拭子取宫颈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1.2方法试剂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
4、,郑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药敏一体化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操作。1.3统计处理使用Excel?件进行统计。2结果对96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il)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测到支原体感染327例,占33.8%;其屮UU阳性248例,占75.8%(248/327);UU和MH阳性60例,占18.4%(60/327);19例为MH阳性5.8%(19/32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交沙霉素敏感度最高(93.9%),其次是强力霉索(87.4%)、克拉霉素(86.3%)和
5、美满霉素(83.1%)。从高到低的耐药率为环丙沙星(75.9%)、罗红霉素(53.3%)、氧氟沙星(41.6%)。3讨论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广泛的,UU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流产、早产、新生儿肺炎、脑膜炎、败血症。Mil可引起盆腔感染、产褥热、肾盂肾炎、阴道炎、新生儿脑膜炎、脑脓肿。支原体感染病程相对隐蔽,潜伏期较长,现在清楚的是,UU可以通过两性传播,是造成性传播疾病(STD)病原体。由于支原体寄生于细胞膜的表面,与宿主细胞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吸附在细胞表面,从
6、而逃避吞噬[2]。支原体可以引起生殖器粘膜和细胞内的感染,因为泌尿生殖道的生理结构复杂,药物难以渗透,在一定程度上,给治疗带来困难,这也可能是疾病容易复发的原因,所以及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使药物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防止复发,提高治愈率,将发挥重要作用[3]。数据显示,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为33.8%,UU感染高于Mh感染,但Mh感染耐药率较高。解脲支原体感染的阳性率为75.8%,这是主要的病原体,MH为5.8%,UU+MH混合感染为18.4%。
7、我国目前部分地区支原体阳性检出率较高,支原体感染呈逐年增加。支原体缺乏细胞壁,所以抗菌剂在细胞壁屮的作用如乙酰胺类药物对其无效。对四环素类支原体感染的传统药物是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然而,随着支原体感染率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MH和UU对这儿种药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有报道对大环内酯类过去广泛使用的研究屮,Uu和Mh的耐药率为80%〜90%的高[4]。但新一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的敏感性较高。数据显示,交沙霉素对解脲支原体敏感率最高,其次是强力霉素和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的敏感率为72.5%。多西环素
8、对MH有最高敏感,其次是交沙霉素。Uu+Mh混合感染敏感的是交沙霉素,交沙霉素的敏感率最高,其次是强力霉素,用于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治疗。近年来,由于病原菌的变异和耐药的产生,临床医生应髙度重视。对于慢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长期不能治愈,提示应根裾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动态地掌握支原体耐药性,最大限度地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提高临床治愈率。参考文献:[1]StathopoulosP,ZundtB,SpelsbergFW,etal.Relationofgallbla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