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20988
大小:9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名著导读论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著导读:《论语》的教学设计吴忠市回民高级中学 马玉芳课题名著导读《论语》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过《论语》六则、《论语》十则,对于孔子和《论语》较熟悉,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的名著导读中,把《论语》列为必读内容。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论语》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言简义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我的这篇《论语》导读的教学设计首先是介绍孔子其人及《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及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其次是选取了《论语》中关于
2、学习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联系学生的自身经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还选取了《论语》中关于君子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做一个人格高尚的谦谦君子。最后我选取了《论语》中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增加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深入理解其中的韵味。引领学生走进儒家经典《论语》,阅读并学习《论语》。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及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学习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方法,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文
3、言文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全文。4.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点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 背诵《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讲义。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和成语故事。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感动历史”颁奖词中对 孔子的评语
4、2、课件展示:人们对孔子的评价(名言名句) 了解世人对孔子的盛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激情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营造课堂氛围。作者作品介绍1、课件展示孔子及《论语》的介绍2、下发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并识记重点内容2、完成练习题 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并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1、孔子是怎样对待学习的?2、课件展示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2、生翻译警句并针对个别警句谈理解。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学习方法.页脚.....重点理解分析的名言警句1、“三人
5、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讨论、理解后发言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我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从也。”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习作为一件感兴趣的、快乐的事情去做相信我们会学得更好,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并且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总结学习方法,并学以致用。板书设计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时常复习 时常思考 持之以恒 勇于请教 实事求是
6、 快乐学习 齐读板书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是为了增进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典文化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内容有较系统的了解与掌握。其次,《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都被视为至理名言,学生联系自身学习实际,能从中获益不少,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最后,通过《论语》中对名言警句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以及提高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全文。附详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先驱。人们在“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用最锐利的智慧
7、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进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他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人们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课件展示)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观古今。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有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
8、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的,从不回头的强人。5、“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