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

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

ID:27915853

大小:6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_第1页
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_第2页
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_第3页
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古城风貌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一一以沙县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为例朱少君三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宄院摘要:堪舆学历史悠久,屮国从古城到古村的城市营造屮均蕴含丫堪舆学理论。现代的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应以辩证观点来看待城市风水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联系。将堪舆学理论与环境哲学、建筑与环境关系、生态修复等知识相融合,保护城市山水风貌,传承传统文化。关键词:堪舆学;城市格局;山水格局;标志性建筑物;景观风貌;收稿日期:2017-8-7Received:2017-8-7堪舆学,即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

2、。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堪舆学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屮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城大多只有得天独厚的风水优势,如位于洛水之北的洛阳城,作为东汉的首都,南频洛水,北倚邙山,地势北高南低,合于风水学理论。唐城长安,北临渭水,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东为浐水和灞水,西为平原,东北部较高,为龙首塬。天府之国成都,背靠昆仑山系的九顶山、邓崃山,而向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背山面向盆地平原水系,风水外局优异……也有个别城市,由于朝代更替的原因,新执政者后天以人力

3、改造,形成符合中华传统风水意向的山形地貌及城市格局,如现在的首都北京。明代火元,南京之后,建都北京,为丫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将宫殿的屮轴东移,使得元大都宫殿屮轴落西,废舟桥和原中轴线上的盘龙石,新建人工背景靠山。沙县类似于前者,1600多年来,山水格局未变,只有城市在历史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下面我们以沙县为例,浅述其在城市选址及山水格局保护中蕴藏的堪舆学理论。1沙县山水格局与堪舆学的联系自唐中和四年起,沙县城关迁至现址,因位于沙溪北岸,故而命名为沙阳(山南水北为阳)。沙阳西北高而东南低,形成大势之谐。南面的沙溪河又过滤着南来的燥热空气,补以小气候,驱恶避煞,妙境天成。

4、如今城区亦是背山面水,山凹护卫,状若簸箕,形如座椅,可谓“穴”位。语云:山环水抱必有气。此种地势多为土肥水厚,花木繁盛之所。盖地球东转,地处北半球的华夏大地,宏观论之,授生元之气以东南为佳。沙县恰逢东南偏低,且千百年来,沙阳东南角一直保留着清至民国年间的风貌,建筑低矮,利于东南纳气入城,是城市规划与山水格局相辅相成写照。沙溪行至七峰叠翠一带,对于城北的东居住区來说本为反弓,煞气重,但好在有了溪中半岛(现为开辉央墅用地)的分割,化解了沙溪反弓水对城区的冲击,将煞气引向了二十八曲;同时回转了东溪水,形成了玉带水。所以在1600多年的沿革中,沙县的二十八曲一直作为生态绿地

5、被保护了起来,而那块溪中半岛也并没有为了城市的扩张而与城北建设用地合并。2沙县城市格局演变与堪舆学的联系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虽然沙县的城市在不断扩张,但一直保留着对自然山水的尊重,这也是对古县风水文化的传承。阁1下载原阁从城市的格局演变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沙县的城市扩张一直选用的是城中较为平坦的用地,这不单是从经济角度的考量,更是对传统堪舆学理论的传承。现状的沙县我们可以归纳为:由一河、三湖、四山、五溪为骨血构成的山、水、城、岛相融的风水格局。一河:指的是承载着开敞空间、城市建设发展带和城市文化展示脉络的沙溪河。1600年来,城市的布局从水北延仲到了水南,从河东扩展到

6、了河西,但是沙溪河的走势和大体形态未曾改变。三湖:指的是龙湖、凤凰湖和如意湖。四山:指的是淘金山、二十八曲、七峰叠翠和凤凰山。五溪:指的是墩头溪、畔溪、洛溪、东溪和洛阳溪。这河、湖、山、溪形成了沙县如今“外山为屏为障,中山观景塑园;五溪汇成一河,两湖南北对望:半岛景观独特,引沙溪煞气远离住区,转东溪为有情”的特色风貌和风水气场。图2下载原图3沙县标志性建筑物与堪舆学的关联3.1沙县道光年间标志性建筑物布局除了城市的山水格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方面也蕴含着堪舆学的道理。据《沙县地方志》及其他史料研究,古时,沙县城关被形象地称为“柴排形”。因当吋城关四面环水,东有东溪

7、,由北向南注入沙溪;西门外有祐溪,亦由北向南注入沙溪;南面是滔滔不绝的沙溪又称太史溪;北面虽然不是溪河,但旧时城北一带,鱼塘遍布,一口接着一口,俨然是水泽之乡。再加上沙县旧城关只有两条街,街道又窄又长,长长的街道宛若浮在水上的柴排,故有“柴排形”之称。由于“柴排”有被大水冲走的危险,沙县人就从风水的角度上考虑,在沙县城区建了三座塔,作为“桩”的象征,“柴排”系在“桩”上,大水就无法冲走了。塔一,位于城四北豸角山,是一座石塔,因为豸角山又称背后山,所以山上的塔乂称“背后塔”。塔二,位于性天峰,名为“瑞云塔”,为七层石塔,底层周长不下20m,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