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

ID:27915151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_第1页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_第2页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_第3页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_第4页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  球场上,一个西瓜大小的机器人抬起右脚,准备发力,踢球射门,不料,右脚抬得过高,瞬间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弓起腰铆足劲,想要爬起来,却在一番挣扎后未果,只好作罢。  场外的观众看到此景噗哧一声,掩面大笑,机器人笨拙的一面被尽收眼底:这不就是两三岁的孩子?你看,就是重新站起来,还是那么费劲。  这一幕,发生在前不久在绍兴柯桥举行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区现场。当天同时进行的2018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与比赛现场仅一墙之隔,这里科学家、企业家共话的是中国数字

2、制造和人工智能前沿命题,以及机器人“未来形势一片大好”的产业发展趋势。两者相比,更让前者增添了几分尴尬。  而这,恰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了机器人发展现状。一方面,不管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统计得出的产业发展趋势都是“利好”,学界专家也纷纷预测,未来不久科幻电影里“遥不可及”的机器人就会走进现实,但另一方面,诸如“高柔顺性”“高精度”等关键技术以及“多功能化”“智能化”等关键应用,仍徘徊不前,亟待突破。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前,曾反复讲到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人工智能或许不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还有可能是最

3、后的事件”,换言之,“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但从现在来看,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忧似乎还为时过早。      2018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区现场。大赛组委会供图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  在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然说,无论从市场需求、舆论支持、政策投入,还是从科研成果产出、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当下都是机器人发展的最好时期。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又创历史新高,达到29.4万台,同比增长16%,服务机器人销

4、量达到670万台,同比增长24%。这其中,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2016年工业机器人销量8.9万台,占全球市场销量的30.3%。  伴随着巨大的产业浪潮,一种担忧在人群中弥漫,即机器人的“步伐”如此之快,未来究竟会否抢走人类的饭碗,和人类之间爆发一场就业战争,进而夺走人类的一切?  在王天然看来,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的第一大噪音。在论坛上,他展示了《纽约客》(TheNewYoker)一期杂志封面,封面用夸张的图片将这种担忧、恐惧具象化:机器人统治世界,而人类正在向机器人讨饭。  “这是混淆视听,不可能出

5、现这种状态,机器人永远是人造物。”论坛上,王天然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援引美国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称,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新买机器人”的数量增长了13.67万台,而美国“制造业岗位”的数量则增加了89.4万个,失业率则下降了5.1%。  从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机器人夺走人类“饭碗”的说法还为时过早。王天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的增加,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  事实上,产业界不乏“机器换人”“机器代人”说法的支持者。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早在2011年,富士

6、康就高调宣布“百万台机器人计划”,即通过3年时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代替人工。然而多年过去,这家企业仅部署了几万台机器人,而员工数量依然逾百万人。  王天然以此为例说,相比于人,机器人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很多工业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的机械运输作业,面对诸如船舶焊接、飞机装配等很多方面,力所不能及,而对于服务机器人,也没法真正地照顾、护理老人,“有些复杂的工艺技术,没有现成的规律可言,很难实现自动化”。  这些问题不解决,机器人还是“笨手笨脚”  这也就回到了赛场上机器人表现“笨拙”的问题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

7、南宁看来,这恰恰说明机器人的柔顺性还不够,人手一个简单的撑地动作,对机器人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需要科研人员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找到一个最优的算法。  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也给出类似观点:高精度、高柔顺性是当下制约机器人发展的两大瓶颈——  她列举一组数字,国内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是0.08~0.03毫米,国外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是0.015~0.01毫米,而真正的任务需求精度则是0.0075~0.0025毫米,尽管两者已经将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但距离实际应用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高柔顺性的问题则更加突出

8、。  乔红说,由于柔顺性操作问题没有解决,我国以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Electronic)为主的3C制造业,仍以女工装配为主,2017年3C行业机器人密度仅为每万人11台。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