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11345
大小:60.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五化”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五化”探析黄加亮江丙省石城二中342700摘要: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能够对教学方法、思路及过程进行有效创新和改善,全面认识和理解新课标理念,建立新的教学观。在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就要求提倡应用“五化”,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五化”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五化”,主要是指教学目标多元化、师生关系互动化、教学内容情趣化、思维训练创新化及技能训练
2、生活化。在初中教学中合理应用“五化”,能够丰富数学内容,降低数学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多元化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实施,要求在数学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可以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这时就需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站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上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
3、度,有效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二、师生关系互动化初中数学教学是师生井同参与的一个过程,是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师生在互动中要有效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讲和单方面的听,这样会降低教学效率,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在初中教学中讲到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可以通过例题讲解,首先让学生去分析问题,然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吋,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某-家商店将某种MP3按进价提高50%后
4、,然后按照八折优惠卖出,结果每台MP3仍获利45元。问,这台MP3的进价是多少元?让学生对这道题0进行分析,然后列举x方程式。通常学生会列举这样几个方程式:A.50%×(1+80%)x-x=45;B.80%×(1+50%)x-x=45;C.x-80%×(1+50%)x=45o这吋教师就让学生对列举出来的方程式进行分析,然后列举出正确的方程式80%×(1+50%)x-x=45,并进行有效总结,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加强了学生的掌握能力。三、教学内容情趣化新
5、课标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中,可以基本认识对象特征,获得一定的体验。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A)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会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比如在初三数学中,教师讲到随机事件与概率,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进行抛硬币、掷色子等活动,然后让学生将出现的每种情况进行记录,在轻松愉悦的交谈环境中,让学生总结每种事件的概率,这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四、思维训练创新化思维训练创新化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
6、过程中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践,为学生创建•-个轻松、平等及充满智力的教学氛围。比如在初二数学教学中,讲到分式,有一个思考是: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教师可以带来一个容器,装有1升水,第1次倒出升,第2次倒出水量是升的,第3次倒出水量是升的,第4次倒出水量是升的,第n次倒出升的。教师一步步进行教学实践,这吋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在看教师实验时也会思考问题,会发出疑问:容器里的水为何到不完?这样可奋效拓宽思维,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五、技能训练“生活化”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7、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知识,能够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吋在课堂训练中必须明确训练0的,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条理清晰。在课堂技能训练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讲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关于三角形稳定某种物体,若是将三角形换成其它形状时,会发生何种情况。这吋学生的技能训练在贴近生活后,对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六、总结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五化”,使教学0标多元化、师生关系互动化、教学内容情趣化、思维训练创新化及技能训练生活
8、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参考文献[1】肖迎超浅析如何提升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学周刊,2011,11(06),521-522。[2】杨立军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浅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03(04),1302-1303o[3】冯燕梅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的开发与探索[」].新课程(教研),2011,06(05),945-946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