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

ID:27901591

大小:83.0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_第1页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_第2页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_第3页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_第4页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六)51.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与上阳城遗址(西周晚期)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虢国的贵族墓地,该墓地墓葬总数在500座以上,主要经过两次火规模的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56—1957年,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各类遗物9000余件,其中最高等级的墓为虢国太子墓,证实这里是虢国贵族的墓地。第二次发掘是在1990—1991年,在上述墓区的北侧发掘了1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青铜器和玉器。玉器造型多样,精美异常,其中的玉茎铜柄铁剑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工铁制品。上阳城遗址是虢国的都

2、城遗址。遗址内发现有城垣、城壕、宫城、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冶铜作坊、居住遗址、墓葬、粮库等100余处遗迹,出土铜器、玉器、石器、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遗物1000余件。三门峡虢国墓地和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虢国的记载,为人们了解虢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52.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两周)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紧临黄河。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芮国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人墓当为诸侯级

3、墓葬。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的发现,表明周代礼玉制度的玉组佩大量出现,表现青铜器礼制衰落的青铜玩具出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51.廿肃礼县人堡子山遗址(西周至春秋)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通过2006年的考古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1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发掘大型建筑基址1处(21号建筑基址)、巾小型墓葬9座、祭祀遗迹1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秦公

4、大墓的西南部,相距约20米,包括大型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特别是大型乐器坑的发现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的研宄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其中,祭祀坑中出土的编钟在考古学中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此地周围就曾有类似编钟出土,但一直未找到出处。该遗址的发掘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52.安徽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春秋)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隶属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2006年12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对1号墓启动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在19个月的精心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判定该墓为春秋时代的诸侯王级墓葬。而墓葬发掘

5、中发现的形制、结构和遗迹等现象极其复杂,出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蚌埠双墩1号墓使用了前所未见的五色颗粒混合土。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花土。而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根据封土和填土所要表现遗迹的需要进行人工混合,从而形成不同颜色。墓葬还使用了前所未见的封土堆下白土垫层,即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铺垫了一层厚约0.3米的白土层,直径约60米。这种纯白色土不属于白膏泥土,经检测为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沉积土。这种白土同时还用于墓坑壁抹层和混合到封填土中。其形制、结构和遗迹极其复杂,表现

6、了迥异于中原地区的淮河文明的部分面貌。51.陕两凤翔雍城遗址(东周)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南,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为东周时期秦国都城遗址,包含有秦国人型宫殿遗址和秦国国君墓,出现凌阴(冰窖)遗址与早期秦俑。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0世纪末,在雍城秦公陵园内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勘探与发掘,共探出中兆沟以内有“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冃”字形和刀形等各类大墓48座,初步判断,“中”字形墓当系秦公墓葬,其他形制的墓葬可能分别为秦公墓陪葬的车马坑、秦公夫人及王公大臣等墓。2009年,在原确定出的14座秦公陵园中分别选定1号和6号陵园进行复探,并对6号

7、陵园中兆沟外侧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进行发掘,均获得重要新发现,从丧葬制度上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秦国社会内部等爵森严的场景,无疑对研究早期秦国陵寝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51.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战国)位于湖北省随州城西2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长16.5米,东西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

8、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