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98335
大小:5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找准“支点”撬起高效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找准“支点”撬起高效语文课堂佘丽霞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056300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无定法,但教学却有法可循。一篇课文可以有千种教法,可是怎样去抓住一个关键点,充分利用,展示出一个清晰的、灵动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至关重要的。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听起来,真是太神奇啦。由此联想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讲解语文知识的课堂,必然会让学生意兴阑珊、无欲无求。要想让课堂鲜亮起来,老师就必须成为那个支点,让学生能够
2、借助这个支点,从而翻转地球。我们教师必须找出个支点来轻松撬起语文课堂,变平淡为神奇,化模糊为清晰。其实语文课堂的“支点”就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一个最佳的支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把所传递的材料第一次就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从而来营造出课堂教学的灵动,实现高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找支点的方法。我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支点可以这样找:一、用题目做支点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的,用题目作支点可准确地撬起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比如:九年级下册有一课名字叫《那树》,文章通过描写一棵
3、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乂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木课的题目就是作者写作的对象,授课时,就以题目“那树”作支点。问:那到底是一颗怎样的树呢?学生一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迫切地想知道那是一颗什么样的树。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文木,在自觉主动的探宄过程中理解文木。然后给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我、探究发现、生成知识的机会,要求不准和别人的重复,强化竞争意识。接着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表达的中心。这样
4、以题目作支点,撬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而II是在自主、活跃、积极的氛围中感受、感悟,使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二、用文中的主要情节作支点情节是一篇文章的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是把握住了全文。如《孔乙己》,大家都熟悉这个悲惨的人物,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说教孔乙己是怎样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学生也只能机械地知道封建科举制度是可恶的。但是为什么是可恶的?学生也只能是停留在表层上,毕竟学生离作品的时代比较久远,是很难冇一个感性认识的。那么又怎么巧立这个支点呢?文中多次写到了笑,那就从文中的“笑”入手,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这些笑事,然后对学生进
5、行层层点拨,走进小说情节的体验中,从这些冷漠的嘲笑声中深深地领悟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可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使学生明确了人物形象,掌握了小说的重点,并引发了对人生、社会深深的思考。轻巧地抓住一个“笑”字就橇动了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人物悲惨的下场;而且长文短教,教师轻松,学生乐学,充分彰显了语文的魅力。再比如欣赏小说,要善于抓住情节的多元发展态势,通过猜测、构想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人物命运的未来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
6、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用朗读作支点朗读是一种“自视其文,耳闻苏音,心悟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活动,运用角色定位朗读更会很好地走入文本之中,引导体验,唤起想象,引起共鸣,获得美的享受。初三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戏剧,像《威尼斯商人》这课,篇幅很长,人物众多,节选的情节虽然就是在法庭上的辩论,可辩论的语言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对于这课,我便采用分角色进行定位朗读,运用朗读的形式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在课堂进行中,学生全然入境,其中一个扮演吝啬鬼夏洛克的学生竟然生气地突然终止了朗读,一问其中原因,说:“他骂我娘
7、了。”同学们大笑了起来,他也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之中了。一组扮渍分角色朗读结束后,学生兴犹未尽,还要求再读、ff扮、再演,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语文教学的兴奋度提高了,学生满怀激情地感悟、享受名家名作的艺术魅力,大大提高了戏剧教学的效果。四、以教材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联想、想像能力为支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变得越发重要。但影视作品不能完全替代文本,教学中过多地依赖图片、影视,不但不利于解读作品,冇时反而会扼杀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去捕捉形象,启发他们善于
8、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作品,积极调动他们的联想、想像能力,鼓励他们在所阅读的作品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对传统的观念作补充或修正,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教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很自然地会想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有关片段,学生的认知就可能被他人的解读所取代,从而失去个性。如果引导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