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doc

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doc

ID:27890824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6

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doc_第1页
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doc_第2页
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doc_第3页
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摆脱眼镜的桎梏,裸眼3D能否成为明日之星  小时候,我们看到很多报刊杂志上设计有红蓝3D的插页,总会不禁带上红蓝眼镜一睹3D画面的风采。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不用佩戴眼镜,直接观看4K分辨率下质量非常高的裸眼3D画面,这之间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十余年。  纵观显示技术的发展,从早期厚重并且不环保的CRT显像管技术已经发展到采用LED背光的轻薄液晶显示技术,在节能和环保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分辨率方面,从低分辨和标清分辨率发展到目前的高度普及的全高清分辨率,为用户带来了细腻的画质体验。在显示部分,从平面的画面已经发展到立体的3D画面,这也是显示技术发展的最

2、大突破。    民用级3D显示器发展简史  最早的民用级3D显示器,出现在2008年底,由三星和优派两家厂商与显卡巨头Nvidia共同合作开发,推出了市面上首批的3D显示器产品。自此,民用级显示器的画面发展到从平面转变为立体。  第一批的3D显示器,不论是三星还是优派的产品,都采用了16:10屏幕比例的22英寸宽屏设计,这个尺寸比例也是当时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规格,而当时推出的两款产品采用了Nvidia的3D解决方案,使用时需要搭配上Nvidia自己研发的售价昂贵的3D眼镜和Nvidia的显卡以及驱动。这样对于用户来说,增加了非常多的购买成本,因此早期的

3、3D显示器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广泛购买欲望。  之后随着16:9屏幕比例从电视引入显示器产品线,支持1920&TImes;1080全高清规格的3D显示器在2010年正式来到消费者的身边。然后,3D显示器的尺寸从22英寸扩展到已经涵盖23英寸、23.6英寸、24英寸以及27英寸这些尺寸规格。  再然后,由于Nvidia的3D解决方案必须使用全套的Nvidia产品,购买成本过于昂贵,因此众多显示器厂商开始开发自己的3D解决方案,包括三星的自主快门式3D解决方案,LGDisplay的偏光式3D解决方案,AMD的快门式3D解决方案等等,这些产品和技术也一直沿用

4、至今。  电影《阿凡达》的上映,让全世界用户充分体验到了3D的震撼表现,自此3D显示器的关注度和推广力度也不断的提升。  凭借着关注度的提升,3D显示器的数量也开始增加,从2010年开始,偏光式和快门式两大3D显示器阵营也正式形成。其中三星、长城、明基等厂商在快门式3D显示器阵营中,LG、AOC等显示器厂商全力主推偏光式3D产品,而华硕、优派、Acer等等厂商则是同时推出两种技术的3D显示器,保持中立。  2011年底,LG率先推出了一款20英寸的民用级的裸眼3D显示器,随后的2012年初又推出了25英寸的裸眼3D显示器,但是由于裸眼3D显示器售价非

5、常昂贵,并且技术限制较多,用户体验并不够优秀,所以很快便被消费者所“遗忘”。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2011年中,3D显示器大爆发,所涵盖的产品全部以快门式和偏光式3D显示器为主,并没有裸眼3D的相关产品。而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主流显示器厂商都推出了一款或者数款全新的3D显示器,因此为消费者所提供的选择逐步丰富起来。  2012年和2013年初,是3D显示器比较惨淡的时间段,由于广视角面板显示器大量普及,并且售价下滑,因此消费者的关注主要转向广视角产品,对于3D显示器的关注持续走低,3D显示器的销量也不够理想。  将画面从平面变成立体,听起来很

6、炫,看起来也很炫,那么是如何实现的呢?事实上,目前的3D显示技术在用户观看时,可以分为佩戴眼镜观看和不佩戴眼镜观看两个种类,而后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裸眼3D显示。我们前面所介绍的所有无论是快门式还是偏光式的3D技术都需要相关眼镜的配合才能够让用户观看到3D画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