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

ID:27838389

大小:4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6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_第1页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_第2页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_第3页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_第4页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与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发布时间:2005-6-1411:09:15    阅读次数:344    评分(0票,平均0.00分)来源:会计研究      作者:程新生  编辑:dushaer   以代理理论分析,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下属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为了防范代理问题发生,现代公司必然需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产生的代理成本,是现代公司治理难点,而效率经营成为公司管理的重点。代理理论研究风险分担、最优契约安排以及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目的是降低代理成本。建立与

2、激励机制兼容的监督体系,在给予经营者激励的同时,实施监督,促进效率经营。但是,只要所有权与控制权不是完全重合的,代理成本就无法完全消除。  公司治理结构从治理机关设置、权责配置等方面来确定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导致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力边界。分权与制衡的治理结构注重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针对不同的权力主体确立控制权,建立运行机制。经合组织(OECD)1999年发布《公司治理原则》,强调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监督,董事会需要实施风险评估、财务控制等。理性的治

3、理主体追求治理效率,而理性的经营者追求经营效率。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三者的区别  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涉及决策、激励、监督三大机制建立和运行等。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配,有三种不同的治理理论:一是资本雇用劳动,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二是劳动雇用资本,人力资本所有者掌握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三是利益相关者分享理论,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所有利益相关者掌握。形成了股东利益至上的治理结构、经营者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效率在于能否有效化

4、解分歧、凝聚力量,降低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成本并在公司价值增值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科学决策。-页脚---  公司内部控制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是由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整体框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程序、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机制(COSO,1992)。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效率经营、防止舞弊,通过划分职责,包括组织规划、分工、授权审批、独立负责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员工职责、制定作业标准等实现控制目标。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

5、成员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从分工与协作的角度规定公司内部各成员间的业务关系,包括高层组织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等)和执行层组织结构(中层、基层组织结构)。古典组织理论(Scott,1961)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机构的职能结构(关键职能)、权责结构(权责分工及相互关系)、层次结构(纵向管理层次)、部门结构(横向结构)及其组合形式,强调分工与层级划分。现代组织理论研究组织的整体效率,强调组织效率胜于资源配置效率。本文重点研究执行层组织结构(除非特别说明,下文所指的组织结构都是针对这个层次的)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主体是股东、债权

6、人、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治理主体通过治理机制和既定的绩效目标促使经营者有效地履行经营责任,对经营者给予激励约束,促使经营者努力经营、做出科学决策。经营者建立组织结构(执行层组织结构或经营者层次组织结构),对公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控制,解决经营效率问题,实现绩效目标。经营者层次内部控制有效,但治理主体对经营者实施的治理或监控未必有效。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运行效率并不能代表内部控制的效率,也不能代表公司治理效率。  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三者的联系-页脚---  实现公司治理目标和经营管理目标,需要借助内部控制和相应的组织结构。股东等

7、资产提供者投入资产或资源后,需要建立一种跟踪、监控投资对象的机制,确信其投入的资产得到有效使用,并得到预期投资报酬。资产提供者需要一种直接或间接对公司重大决策表达意见的制度安排,促使经营者履行契约责任。由于不能完全依赖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外部审计等外部机制来约束经营者,因此需要建立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等内部治理组织。公司治理是源头(高层组织结构源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中间机制,执行层组织结构则是末端,三者之间有两个交叉区域,见图1。  附图  图1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三者联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交叉部分是监督、信息传递、权责分配

8、,治理主体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效果,经营者有责任向治理机关报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该交叉区域的大小由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特点决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时,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