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22070
大小:187.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多管分注技术在油田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管分注技术在XXXX油田的应用摘要:XXXX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是渤海湾典型的稠油油田,构造复杂,原油粘度高,开发难度大⑴。XXXX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进行开发,由于储层渗透性好,非均质性较严重,水油流度比高,注入水易发生水窜,所以提高水驱油的效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普通的投捞配水嘴注水工艺相比,多管分注技术对注水层段少,层间差异性大的注水井具有一定的优势。论文结合XXXX油藏特征,并以B15井为例,对“多管分注技术”的工艺以及适用性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关键词:海上稠油:注水:水窜;多管分注1油藏地质特征1.1储层构造及物性X
2、XXX为一个断块构造,由三个断块构成,其中主要含油区块为一、二号断块。在纵向上储层分布着多个油水系统,属于多多断块的构造层状油气藏。这里主要介绍2号断块的相关性质。2号块构造简单,断层少,构造北高南低,北斗南缓。储层岩性以粗■中粒长石砂岩为主,物性较好,孔隙度在32%〜40%,渗透率lOOOmd。储层分为三个油组,主要含油层位于二、三油组。1.2储层流体性质XXXX原油属于常规稠油,水油流度比在2.33〜3.65之间。东二上段地层原油的粘度为210mPa.So流体性质较差,水驱油的效果差。2油田开发特征2.1注水开发XXXX
3、于2005年投入牛产,采取注水开发的方式进行开采。储层在纵向上油层分布多,层间矛盾突出。由于地层原油粘度高,水油流度比高,别且储层的渗透率高,注水很容易发生水窜,使得油井过早的水淹。目前油田的综合含水率已达到42%,提高水驱油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2分层注水从宏观上来讲,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系数,会使得水驱油的效果得到提高[%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分层注水、注水井调剖、注聚合物等。分层注水一般通过配水嘴来调节各层的注水量,但是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的影响,这种方法的注水量不好控制,不是很精确。别且在需要调节各层位注水量时,作业量较大。3
4、.多管分注3.1B15井注水层描述B15井生产层位位于东二上段II、III油组,油井采取射孔完井,分三个防砂段。前期B15采油,后期转注水。三个防砂段都注水。各注水小层的相关参数见表3-1。从表屮可以看出个小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差异较大,特别是三油组各层的差异性大,渗透率极差达到了3.1。渗透率的小层,其油层的厚度也相对要犬。层间矛盾突出,在注水时,渗透率低的小层波及效果不好,注入水会优先进入渗透率大的较厚的小层。因此要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系数,改善水驱的效果就应该使得低渗透层多注,高渗透层相对少注。分层注水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5、提高分层注水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表3・1B15井各注水层相关参数层位小层序号平均渗透率10'Vm2含油饱和度%斜厚m垂厚m东上油组35507.763.94.92.245315.183.6187.853826.987.141.7油组25162.984.317.27.42231.870.62.10.936919.67&815.56.743299.553.87.73.33.2多管分注工艺简介这种工艺也是分层注水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可以在地面调节各注水层的注水量,使得注水更精细。下图是B15井的多管分住管柱示意图。实现分层注水的途径主
6、要是通过套管与第一层油管的环形空间以及两层油管的环形空间和中间的油管来进行注水。B15井多管分注管柱示意图1419序号名称外径(in)H-V径m—内“长度(m)r4U-M顶深(m)丿丄比1uir.ajm•n:M?omrlJUH吠左E一•丄A・tltxJ1/[川1*o•yjnuuh凸kuiiuiji>vTf]2?7<77、.U!Uft仅「一•丄▲L"、^rr»oQ4*iPf4IzUD——1上q"si••£—A4VVO<7inU・i/v•11IXjll4*1/2NUB^J*ii2ixUrfl”佈橋岳tt1oaa.•站Alft/理理r.tZ1QJ1/iJp4V8、9、M^"亠一^空——昱辽、论土1J・TO•MlMIzxixrT^^q1-厶^空GAm上丄Ft1.rwz.m—Qzw^nI*T1sJ1/ZjWUiUJn■S.C9A/卜力迅J.JtHIt0J1/JliUifiX士J.」uu-tJ.*TTZtD17甲VVHJUJlHzxUJ丄-A*片"久斗[[10、孑h1Q•丿1/Q5、U{HF口4Aar14J.・JW—<-rLz.tryz——《——A-AJ1o-1Q•1・7jifiluO1""勺计Tf•U.*!*:4./“U-2.441onJ人/乙7八UHU卜b■丄J.JIM)—tr+lfJl/iJNUJ・s.twsIltilkburtEI4-:l
7、.U!Uft仅「一•丄▲L"、^rr»oQ4*iPf4IzUD——1上q"si••£—A4VVO<7inU・i/v•11IXjll4*1/2NUB^J*ii2ixUrfl”佈橋岳tt1oaa.•站Alft/理理r.tZ1QJ1/iJp4V
8、
9、M^"亠一^空——昱辽、论土1J・TO•MlMIzxixrT^^q1-厶^空GAm上丄Ft1.rwz.m—Qzw^nI*T1sJ1/ZjWUiUJn■S.C9A/卜力迅J.JtHIt0J1/JliUifiX士J.」uu-tJ.*TTZtD17甲VVHJUJlHzxUJ丄-A*片"久斗[[
10、孑h1Q•丿1/Q5、U{HF口4Aar14J.・JW—<-rLz.tryz——《——A-AJ1o-1Q•1・7jifiluO1""勺计Tf•U.*!*:4./“U-2.441onJ人/乙7八UHU卜b■丄J.JIM)—tr+lfJl/iJNUJ・s.twsIltilkburtEI4-:l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