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

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

ID:27804550

大小:14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6

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_第1页
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_第2页
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_第3页
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_第4页
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推动乡贤治理之制度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帥乡!化2018-03-0119:14:27文化纵横2018年1期姚中秋近年来,多地以各种形态尝试乡贤治理,对此,媒体多有报道,学界开始研究,官方相当重视。事实证明,乡贤参与治理是一项可取的制度创新,有助于改善乡村治理。今日当认真地思考乡贤治理之制度化问题,制度化有三层含义:笫一,完善机制,完善、健全乡贤治理的具体机制;第二,建制化,把乡贤治理纳入乡村治理建制:第三,乡村再组织,借助乡贤治理把农民重新组织起來。以下对此略加论述。制度化第一义:健全机制乡贤治理的第一个含义是,在戸前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治理机制,让乡贤治理是靠谱的,农民喜欢的,政府满意的。怎么做?

2、首先需要明口当今农村的问题是什么。一言以蔽Z,当今乡村的问题是必要的公共品廣乏,也即,农民作为一个人正常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包括物质需求,但不是重点,绝大多数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群体牛活需求,精神生活盂求。人不仅有其身,更有其心,人注定了耍过群体生活,在有情谊的群体生活屮,人心可以畅发。传统中国乡贤治理的最大作用正在于顺乎人心,通过兴起礼乐,民众可以过上有悄谊的群体生活。朱子作《家礼》,以祠堂Z制冠于全书Z首。基于同样的原因,梁漱溟先生在山东乡村建设运动,以“建设新礼俗”为要旨。[1]今口乡贤治理也应以建设新礼俗为宗旨。明确了这一点,完善乡贤治

3、理也就有了方向,大略有五点:第一,成立乡贤参事会,作为乡贤治理之协商机构。乡贤治理不是慈善公益,不是人有徳或有钱之后给村里做点好人好事,而是i种治理机制,尤其是其建制化的前景要求建立乡贤治理架构C村一级可以设立乡贤参事会,作为乡贤治理Z协商机构。浙江德清试点乡贤治理,笔者建议其组织用“参事会”之名,有两个考虑:其一,摆正乡贤与乡村现有法定治理组织的关系,乡贤不是替代之,因而不是乡村事务的决策机构,而是参与治理;其二,规范乡贤内部的关系,乡贤们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其决策不能一人独裁,也不必采用过于正式的民主投票方式,而以共同参与、相互协商为主。因应当下乡村的社会结构难题

4、,乡贤参事会下应有社工若干,作为其事务承担人员。当今乡村的大问题是人员流失严重,多为老弱妇幼,平时缺乏年富力强而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壮年,很多事务乏人组织、承担。社工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最好的办法是,乡贤参事会发现木村可造青年,包括在读大中专学生和毕业生,加以培训,付给一定报酬,使之安心工作。第二,兴办村学,兴起礼乐文教。中国之教以学为根本,此为中国文明不同于西方之处。故三代最基层的里社塾,长老于此教化子弟;宋明以来则有私塾、书院,先生教子弟读书,读书则可以明理。配合其他禮乐教化,乡人粗知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有些聪敏子弟则可由此上进出仕,荣宗権祖,其后返回乡里,而成为乡贤

5、。20世纪以后,私塾、书院改为学堂、学校,村庄仍有读书声,有先生,知书达理,可以教化民众。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迅速集屮于城镇,乡村学校逐渐废弃,村屮没有读书声,没有先生,由此,文教也就没了着落,乡村秩序难免沦丧。今日重建乡村新礼俗,不能不兴起文教。乡贤治理,当以兴办村学为耍务,以为新礼俗建设之制度依托。[2]以村中现有资源,完全可以兴办村学:首先,这些年来,教育普及,普通民众均上过儿年学,识字,可以阅读。此是文教之基础;其次,乡贤受过较好的教育,可发挥老师之作用:再次,村中原有学校,其校舍大多空世,可加以利用;最后,近些年来,政府已有若干乡村文化建设项口,可为

6、Z基础村学。此处所谓村学,乃广义村学,承担文教Z责任,其教化机制包括:其一,诵读圣贤书。文教的关键在读圣贤书,然后才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首先是乡贤共学圣贤Z道,并带动乡民中之好学者诵读圣贤书,可以成长为乡贤。其二,开办图书室、咅像室、书画研习室等,供村民使用,图书室尤其侧重于地方文史。其三,教授村民以国家法律政策、生产技术、生活技艺。其四,礼贤、敬老。此为三代之学的基本功能,当代可复兴之。比如,礼敬本村贤能之人:开设乡贤馆,陈列本村自古至今的德能之士,以增强凝聚力,发挥激励作用;举办敬老宴等。第三,兴办村社。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鬼神,有鬼神则有祭祀之礼。人与动物的区

7、别在于人有心,故有宗教生活需求,尤其是普通民众,尤其是其中的老弱妇女,这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故圣人除兴起文教外,也顺乎人心,肯定各种鬼神祭祀,并以礼乐节文之。如此活动让普通民众得以全身心参与群体生活,而有共同体感,不会产生被抛弃感。故三代凡乡村皆有社,社中祭祀,全体乡民参与。宋以来,基层皆有祠堂,各白祭祀其先祖;同时有各种寺庙,供奉各种地方神灵。凡此种种场所,民众以时祭祀祖先鬼神,而有乡村共同生活。20世纪中期,祠堂、庙宇破坏殆尽;80年代以来,在南方,有所恢复,北方则儿乎没有,其结果,北方农村儿乎没有祠堂、寺庙祭祀活动,农民也就丧失了公共生活的载体。但民众天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