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93764
大小:123.1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2-06
《秦朝残暴制度是如何运行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秦朝残暴制度是如何运行的?说到秦,过往有无数基于文本的描述,“暴虐”、“法家”、“耕战”、“变法”等等关键词构成了人们对于秦国、秦朝想彖的基础,在秦简的片段和《大秦帝国》出现Z后,这些想象又增加了“公平”、“精密”、“团结”、“血性”,甚至“人道”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形容词汇。然而,关键词堆砌的面相,终究只是读史者自身的理解,乃至于心中理想社会的投射,距离真实的秦帝国,甚至是南辕北辙。本文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词汇背后浓缩的真实秦朝政治、经济运行展示出来,哪怕因为材料所限,只有一两个断面,也希望这种逻辑的理解更加具体,而非移情的想
2、象。就秦朝的政治运行,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能概括一二:首创皇帝称号,行郡县、废封建,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在中央政府试行三公九卿制,地方由中央直接派任郡守、郡丞、郡监、郡尉,分别掌握行政权、监察权和军事权。秦切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门.「皐帝称号的由来室侑制度応帝制度:_人独瓠皇权至上■皇位低袭中央官制(尉郡县制一一郡S守——县[令(或长》I丞'监•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颁布秦禅统一度童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逍、开灵集、筑氏城等秦朝灭亡、:匕微昌号:liusiinjjell0119正如上
3、图所示,这是一棵很清晰的知识树,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目了然,仿佛就只通过这些,一个崭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建立了,但是,无论是与前代周朝、春秋、战国的纵比,还是与波斯帝国、希腊化王朝的横比,这点信息,都实在有点“虚”。实际上,任何一个集权制度的构成,都不可能如此简单,尤其是在地方管理层面,流官担任的官吏深入的程度,意味着对社会管理的深度,也意味着权力触角延伸的下限,而这一点,我们往往是忽略的,甚至满足于所谓“两千年皇权不下县”的错误总结。真正的秦制图景,是这样子的: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其实是几个序列:1,相邦、丞相为
4、首的朝廷,属中央官(都官);2,首都所在区域的内史所辖区官员,属都官;1,少府为首的皇室屈官(含派驻地方者),屈都官;2,首都咸阳之外地区的由郡守统领的地方官。以上,是秦统一之前官僚组织的一个素描,而非完整、准确的图景。不过也已足以从屮了解一些基本信息:1,秦国的整个官吏组织,顶端的大脑就是右丞相、左丞相或相邦府,其执掌上纵横文武,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其外的以邦尉为首的“武职”系统,即“文武不分途S2,在秦国,丞相、相邦统领整个官僚组织,但在其下,其实又有三个类别:(1)朝言,也就是我们理解的中央言职,所谓三公九卿,他们和他们
5、的屈言基本上是在中央朝廷范围内活动;(2)都官,以内史为首,统辖都城的地方行政系统,以及中央直屈系统(主要是钱谷、物资)向地方郡、县派出官员的业务管理和文书批复;(3)地方官,以郡守为首,负责所辖区域内的政务管理和文书上下。3,秦国官职中,除了我们熟悉的郡守、县令之类的“政务主官”之外,也有仓、库之类的“事务官”,更存在多个类型的“特殊技术职务”,他们的特点是除了“管理职责”之外,还有“经营职责”,简单举两个例子:(1)大田一各县田部,是为“田”,其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官有农田及耕牛等事务工作,同时,县、乡、里三级[□官还需
6、负责民户的授[□管理;(2)寺工、少府工室、属邦工室、县工室,是为“工官”,其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官营手工业,如铸造兵器、农具及其他手工产品,其中的工匠既有奴隶、刑徒,也有服役的民户。1,王室经济及供养的管理机构自成一体,即少府管辖的一系列工作,除了由丞相分配一部分:业务任务”之外,均与中央、地方行政体系有所区分。这一堆,看起来是比较枯燥的,但又非常必要,实质上勾画了秦的官僚机构对于整个国家管理的骨架,而这套骨架对于后世的“中央集权王朝”有着太多的“启蒙咻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人读史时,好谈政治,好谈权术,但却对
7、“权力如何运行”所知了了。比如谈及宰相权力的变迁,唐代三省宰相尊荣必然大书特书,朱元璋废丞相也必然作为标志性事件,问题是,唐代三省宰相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加衔任命之后,木官七品也可为“宰相”,此时这种卑官高职,与明代废丞相之后的七品内阁,权力上又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所谓君和关系,相权对君权的制约,首要之处,并不在于宰相的礼仪待遇,以东汉为例,三公尽享尊荣,除了辟举人才的特权之外,几乎是国政运作的局外人;更不在于君主的顾问信重,哪怕言听计从,也不过是个人距离皇权的远近,而非职务的权力;甚至不在于什么“封驳”之权,若这套有用,又何
8、必靠时人舆论去鄙视所谓的"斜封墨敕''呢?真正的制约,来自于丞相职务在官僚系统中的“不可或缺覽也就是说,丞相作为官僚系统的顶端,真正通过文书系统的签批,成为其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并依靠长期形成的律令体系和行政惯例,与君主的“随意意志”之间形成博弈。直白地说,就是机器很精密,牵一发动全身,不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