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神经调节

动物的神经调节

ID:27776343

大小:1.33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8-12-05

动物的神经调节_第1页
动物的神经调节_第2页
动物的神经调节_第3页
动物的神经调节_第4页
动物的神经调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物的神经调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动物的神经调节第一节: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机制一、神经元二、反射弧三、神经的冲动与传导第二节:神经系统一、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1第一节: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机制一、神经元:1、组成:(1)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2)突起:又称胞突,有2种——树突(dendron)和轴突(axon)。——树突是接受刺激传导冲动至胞体;轴突则传导冲动离开胞体。2神经细胞:3有的轴突外围有髓鞘(myelinsheath)和神经膜包围,称为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ie

2、dnervefiber);无鞘者称为无髓神经纤维(nonmyelinatednervefiber)。4神经纤维的结构:52、功能: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内外刺激和传导兴奋(冲动)的能力。6神经胶质:神经胶质细胞是一些多突起的细胞,但不分轴突和树突。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7二、反射弧——神经调节的最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学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8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uncond

3、itionalreflex):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一些有着固定反射弧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conditionalreflex):是个体所特有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形成的反射活动。9三、神经的冲动与传导(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是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伴有电位差的存在,即有电现象,所以叫做生物电。生物电包括:(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101、静息电位(RP)细胞在安静的条件下,存在

4、于细胞膜内外两端的电位差,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RP)(或RMPRestingmembranepotential)。膜内较膜外为负。(生理学中常把膜外电位规定为0,因此膜内为“负”)11静息电位12几个概念:极化(polarization):指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depolarization):指膜内负值的减少。即:

5、RP

6、减少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指膜内负值的增大。即:

7、RP

8、增大132、动作电位(AP)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RP的基础上产生短暂的可向四周传播的电位变化,

9、此电位变化称为AP。——AP是兴奋的标志,神经冲动(impulse)就是沿神经纤维传导的AP。14(二)生物电产生的原理:1、RP产生的原理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情况:①[K+]内>[K+]外约30:1②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对Na+,Cl-通透性低,而有机负离子(A-)则不能通过细胞膜。——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比对Na+的通透性大50—100倍15因此:由于浓度差,K+外流,而A-却留在膜内,从而造成“内负外正”的状态,形成电位差,而这种电位差又能阻止K+进一步外流,即:a.因浓度差,使K+外流b.因电位

10、差,阻止K+外流当a.b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RP。162、AP产生的原理:①[Na+]外>[Na+]内约12:1②电位差:内负外正。Na+有内流的趋势17刺激使膜的Na+通道被激活,膜对Na+的通透性比静息时突然增大500倍(远远高于对K+的通透性),Na+顺浓度差,电位差大量、快速地进入膜内,使膜电位上升,极化消除,进而倒转,细胞膜两侧由“内负外正”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状态。18(三)AP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localcurrent)学说:产生AP兴奋部位的反极化和静息部位的极化之间出现了

11、电位差,因而必然会产生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起到外加电流的作用,刺激相邻的部位,引起新的AP。如此顺序连续推移,就表现为AP的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为“跳跃传导”。——AP在同一细胞范围内的扩布称传导,如涉及到两个细胞则称传递。19AP的传导20(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突触(synapse):两细胞间相互接触并且能传递信息的部位。神经—肌肉突触是突触的一种形式,又称为“神经肌肉接头(接点)”(neuromuscularjunction).211、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态结构:22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当A

12、P传到神经末梢,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在Ca2+的作用下,囊泡释放乙酰胆碱(Ach),Ach从前膜释放出来后合通过扩散作用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改变(与产生AP的原理一样),造成去极化(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上升到一定水平时,通过局部电流的作用,可使邻近的肌膜去极化,产生AP。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