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08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08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护理体会赵惠兰(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734100)【摘要】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常由钝性胸部损伤导致,正确的诊断及处理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使有效的呼吸容量减少,导致肺功能下降而出现了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护理上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抢救技术,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就能防止病情恶化,使患者早H康复出院。【关键词】肋骨骨折血气胸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218-02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是胸部损
2、伤中最常见的急症之一,以胸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为临床特征,易并发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水肿等,甚至危及生命。2005年12月〜2009年11月,我科共收治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8例,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了我科2005年12月〜2009年11月,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108例,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2岁;72例合并气胸,36例合并血胸,14例同时合并血气胸,4例合并失血性休克,11例有肺挫伤,4例合并复合伤。1.2治疗效果108例患者经过及时正确的抢救及护理,均在较短时间内
3、治愈/冶疗护理效果满意,平均住院日19d,3个月后随访骨折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2护理2.1急救护理患者入院后取半坐卧位,制动,马上给予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等抗休克处理。对血气胸者,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开放性气胸者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盖伤U,再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形成闭合性气胸,然后再抽气减压或行胸腔引流术。对于胸腔闭式引流,血气胸者一次性引流不超过800mL,以防胸内压骤降,出现纵隔摆动扇激迷走神经,引起心跳骤停。2.2生命体征的监护观察神志、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瞳孔、面色的变化。出现下列征象做好抢救准备:脉搏增快,血压下
4、降,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持续降低,胸穿抽出不凝血,胸腔闭式引流量〉200ml/h。2.3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的护理2.3.1加强引流管护理保持胸腔引流通畅,保证奋效引流,观察引流管水柱的波动幅度为2〜6cm,若水柱波动不明显,可挤压引流管。每tl更换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严格无菌操作。水封瓶液面要低于胸腔出血平面45〜65cm,引流管下U浸入液面下2〜3cm,皮肤切U处每tl用碘伏棉球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注意观察伤U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翻身、搬运过程中用2把止血绀垂直方向夹闭,以免引流管脱落。如引流管不慎脱落,及时用手指挤压伤
5、口皮肤,消毒后以无菌料封闭,报告医生及吋处理,切不可将脱出的引流管再插入胸膜腔内,以免造成污染或挫伤。2.3.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果经引流管1次排空积血后,仍持续不断有血性液体流出,每小时多于150mL,持续3h不减少者,11引流管有温热感,引流液颜色为鲜红色,砬考虑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砬及吋报告医生并做好紧急手术准备。如一次引流量过多,l-2h内达300〜400mL,则应予夹管,定吋开放,引流量每次不超过800mL,以免造成纵隔移位。2.3.3拔管的指征和方法患者症状改善,呼吸平稳,呼吸音恢复,引流量<50ml/24h或无气泡逸出,经X
6、线检査证明肺已复张,夹管观察24h后无胸闷、气急现象。拔管吋先嘱患者深吸气,在吸气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厚敷料封闭胸壁伤LL外加包扎固定。拔管后24h内,应严密观察奋无呼吸闲难,切U处有无漏气、渗出、皮下气肿等。2.4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排痰,指导病人做有效咳嗽。如痰液粘稠,伤U剧痛,不能咳出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三次。老年人痰多无法咳出时,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超过15s,吸痰前给予高流量吸氧3min,必要吋行气管切开。鼓励患者做吹气球练习,每天3〜5次,每次5〜10min,促进肺复张,防止坠积性肺炎。2.5
7、疼痛的护理护士应与病人及家属建立信任关系,以倾听、陪伴、抚摸来提供情绪上的支持,接受病人对疼痛的感受。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应取半卧位,这样既有利于引流,又减轻伤处的张力,减少疼痛。护士应有计划地进行操作,避免反复多次的不良刺激。在协助病人翻身坐起时,动作应轻柔,注意保持管道与身体同步,防止管道牵拉、扭曲刺激伤口,加重疼痛。病人咳嗽或深呼吸吋可用手或枕头捂住伤U,防止牵拉缝线引起伤UI疼痛。对不能耐受疼痛的患者应用止痛剂。2.6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常伴有濒危感。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陈述,关怀体贴病人,了解病人的
8、思想顾虑并安慰疏导,帮助病人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使病人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后情况,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