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

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

ID:27737723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5

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_第1页
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_第2页
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_第3页
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_第4页
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语文教学的两种最佳境界.L.编辑。清人王国维曾把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其实,语文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也有与之类似的两种,笔者试化用王氏之言,称其一为“有教”之境,其二为“无教”之境。有教之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清楚、正确、协调、能动地运行,并在正确的教学原则、科学的教学方法、艺术的课堂处理、合理的认知规律有机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和谐的共振,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生动、完全的教学氛围。当此之时,教者以教导

2、学、以教促学、以教化学、寓教于学,具有明显的主导作用;学者以学助教、以学激教、以学化教、寓学于教,具有明确的主体活动。整个教学的主体接受者(学生)始终离不开教师之活动,离不开课本和课堂教学。有教之境的代表。首推钱梦龙,其他如张富、宁鸿彬、徐振维、林炜彤等。入此境者,首先表现于教师在一定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教者以教材为信息载体,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实施教学,其教学模式常常起着左右课堂局势,操纵学生兴趣、思维、意志、情感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钱梦龙老师在长期摸索的基础上创建了“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通过“自读、

3、教读、练习、复读”四种基本课式,“认读、辨体、解题、提要、问答、解析”六个步骤教学,在中学语文界产生极大影响。宁鸿彬老师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教学模式,洪镇涛老师的“提示、设问阶段,阅读、思考阶段,讨论、切磋阶段,归纳、总结阶段,练读、练写阶段”五阶段教学模式,张建华老师的“引发——展开——归结”教学模式,张晴华老师的“五步三课型反复式单元教学”模式等,都科学而严谨地显示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规律。其次表现在有一定为教者所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方法。诸如激趣、启发、点拨、感染、熏陶、设疑之类的方法,始终为教者所重视和

4、研究。通过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条理地实施,或在各种突发事件面前通过教者聪明的才学、丰富的经验、机智的应变体现出来。有教之境的课堂教学,教者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人带到美妙的风景、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工、机关之巧妙,及渊源影响、前关后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学者如见奇物美景,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于意趣盎然中将那诸多妙处逐一接受,化为己有。听者(听课的老师)则如入宝山,俯拾各种珍奇佳丽,能够取之而为我所用。钱梦龙讲《中国石拱桥》,以“两肩”的“肩”字为突破口,先出示赵州桥挂图,让学生说明大拱与四个小拱的关系

5、,讲《愚公移山》问“愚公有多大年纪”、“那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吗?”这一类引读引导之法被其他教师引进课堂,也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因为有教之境的教学经验能够得到推广,所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钱梦龙教学研究会”“张富教改实验班”等,着实培养了一大批教改实验的典型。当然,借鉴吸收不等于全盘照抄甚至无节制的滥用。那种把启发式变成“满堂问”的做法自然是对这种教学经验的误解。无教之境,是在教的艺术与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甚至其他观众(听课的老师)与教学内容合而为一以后产生强烈的共鸣,一切传导和接受都显得自然而然

6、,从而共同形成的一种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当此之境,“我”即是主体,主体即“我”,师生争相为主体,人人自觉为主体,分不清谁在教谁在学,孰是主孰是次。师生“遵路”“入境”[2],“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整体”,客观的物境、外在的情境、内在的意境合三为一,各种信息被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传导和接受。他们随物入景、随人入情、随文入意、随情入境,从而神随物游、智随心展、知随意会、能随言成。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3],好比只见影子不见人,学生即使是在离开了教师的活动及其教学形式和手段的情况下也能受到恍如置身于海潮之中的影响力,从而做到自求

7、得之。能入此境者,为数甚少,其杰出代表唯有魏书生、于漪。他们的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虽然魏书生也曾提出过“自学六步法”,但是正如他本人1992年7月在全国中语会、苏浙沪百校联合研讨会上所说的一样,“其实也并不常用”,他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于漪也是“追求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不因袭一种教学模式”,因为“模式一定,教学就没有活力了”[4]。他们的教学方法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信手拈来而非刻意追求、苦心设计的。正因为如此,多年来的研究者才无法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特色,他们是“没有一般所说的‘特色’的特级教师”[5]。.L

8、.编辑。无教之境的课堂教学,教者、学者甚至听者(听课的老师)均如入仙境,置身于一种若有若无、若教若学、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听中有学的氛围中。教者似在教又似不在教、似有所准备却又毫无准备之感,学者似在学又似不在学、似有所收获又似一无所获,听者似在听又似自己在教和学、似心有所得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