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11837
大小:17.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5
《美术教案-《有趣的数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美术教案-《有趣的数字》 www.5y kj.co m广东版《美术》第三册《有趣的数字》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与装饰。有趣的数字2.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美的思维方式。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将想象转化为表现的乐趣。有趣的数字二、 教学重点:把握数字的特点与学会数字的装饰方法。有趣的数字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四、 教学程序:1. 导入 有趣的数
2、字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师生共同律动→同时展示跳动的人形数字→教师说:投影上与我们一起律动的是谁?看大家能不能认出来?→组织学生认识数字→教师说数字经过美化之后就会变得很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字》。 出示课题:有趣的数字2. 新课(1) 如何使数字变得丰富? 教师说:同学们可以写或画出多少种不同的数字?→组织学生尝试用
3、不同的方法写数字(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不同方法的书写)。→教师简单小结:同学们写出了单线的、双线的等等,这么多的数字如何使他们变得美丽?(这一环节的用意让学生进上步认识数字的特征并为想象变化埋下伏笔)(2) 如何使数字变得有趣和美丽?教师接着说:我们一起来看看“2”有什么方法变得美丽。→用展示数字的各种装饰方法,与学生一起分析:有用花纹装饰、用颜色装饰、改变形状装饰。教师将各种图片分别发到各小组,组织学生讨论。→请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根据图片汇报讨论结果。(这一环节的用意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与思考问题,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3) 教师演示使数字变得
4、有趣和美丽的过程。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教师说:同学们归纳了很多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方法是如何做出来的。→教师演示花纹装饰的方法:剪纸、贴纸、画图案(点、线装饰或动物花纹迁移)等,→播放《数字谣》,师生共同尝试形状的变化方法:拟人法、联想法,比如教师举例联想法用“0”来问学生“0像什么?”,教师简单画出学生举例的物体,增加学生对变形的
5、认识。3. 作业 (1) 同学们想怎样把数字变得更有趣和美丽?教师说:刚才老师展示了数字变得有趣和美丽的过程,同学们一起想想:生活中有什么物体像“1”、生活中有什么物体像“2”……等。将小组分成花纹装饰组、颜色装饰组和形状变化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制作方法并自由组合成制作小组,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运用桌上的工具材料表现“有趣的数字”,组织学生比一比哪组做的变化多或制作方法多。(2) 学生想象、表现,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4. 评价(1) 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说自己小组做了什么或说用了多少种方法、有多少种变化。(2) 教师点评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 及评述表达
6、自己的看法。 5.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课堂引申 教师说:我们刚刚学习了数字的变形,其实生活中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变化,例如英文字母的变形和文字的变形,只要你们认真地观察,就能发现它们的有趣之处! 6. 评价表的填写 我学会了……,我的作业 ……,我想对老师说……。 7.教学后记 本课时旨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原有数字
7、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创造再创造,利用多种方法构建他们心目中的数字王国,课程中,有些学生的思维较局限,表现的内容单一,以后还需多一些类似的练习! www.5y kj.co m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